首页 > 养生人群 > 女性 > 手游《旅行青蛙》虏获女性玩家芳心

手游《旅行青蛙》虏获女性玩家芳心

发布时间:2018-02-07 18:21 | 编辑 :中华养生网 | 来源:

  本报记者 陈丽娜 整理报道

  焦点关注

  最近,你的朋友圈是不是被一只青蛙刷屏了?

  日本手游《旅行青蛙》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无论是微博动态、新闻报道,甚至是朋友之间的话题,人们都在讨论自己养的“蛙儿子”。

  这款养成青蛙app,游戏设置很特别,玩家与青蛙不用对话,只需要每天种植和采集“幸运草”,用来购买青蛙的食物,再把这些食物打包进青蛙的旅行包里。

  接着,青蛙就会动不动出去旅行,或是选择待在家,出去多久不明,最长可到四天,偶尔会寄照片回来,更好一点的,还会记得带个伴手礼回家。目前,《旅行青蛙》在App Store的下载数已突破1000万次,其中来自中国的用户占了95%,称霸中国App Store免费游戏榜首。

  1

  游戏市场不再是男性主导的世界

  曾几何时,无论是游戏行业从业者还是外围观察者,都认为游戏市场是一个由男人主导的世界:从80年代风靡全球的《拳皇》再到如今火热的“吃鸡”游戏《荒野行动》,竞技、作战、改变世界的英雄主义情节是游戏市场的主旋律,刺激、竞争、输赢则是游戏核心驱动。

  不过,近期全球游戏市场的数据开始显示,女性在移动游戏市场上,和男性有着同样的话语权,甚至沉浸度更高。2017年发布的《2017年全球移动游戏产业白皮书》显示,在中国移动游戏用户中的女性玩家数量占比50.2%,超过男性玩家(49.8%)。

  可以预见的是,手游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女性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且女性对游戏的痴迷程度高于男性,她们正在更为频繁地打开手机、进入游戏。数据显示,每周玩5次和以上的女性有43%,男性仅有38%,女性玩家倾向在床上、盥洗室和家中玩游戏。

  不过与男性想要在游戏中获得“赢”的快感不同,Quantic Foundry在2016年对移动用户的调查数据显示,吸引女性参与游戏主要有三大动机:第一个是完成简单任务,即简单的任务形成互动连接;第二个是幻想,即沉浸并探索其他世界;最后一个则是表达,指能够通过游戏表达自己的某种情绪。

  “旅行青蛙”的爆红不是没有原因的,其充分满足了女性玩家的情感与娱乐体验。

  2

  游戏寄托了女性玩家的感情

  《旅行青蛙》采取极其轻度的玩法,不存在任何对抗元素:用户只要完成收割三叶草、为小青蛙准备便当即可,青蛙便会自行出行,为玩家寄回明信片。

  这样的设置在很多男性玩家看来过于“傻白甜”,但其正迎合了女性想要在游戏过程中获得“安全空间”的放松体验。

  与男性想要在游戏中期待体验全新的角色感不同,女性用户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比起获取刺激,多数更倾向在游戏过程中“安逸”地放松自我。同时,多数女性深知“这些游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此比起投入过多时间参与其中,简单的玩法能够有效提高对用户碎片化时间占用率,进一步提升参与意愿。

  此外,女性玩家比男性的情感更加细腻,能够捕捉游戏里的细节,并进行情感投射和场景延伸。玩过“旅行青蛙”的用户,对游戏的感受除了“佛系”之外,另一个关键词或许就是“不确定性”。青蛙何时出行、何时回家完全不受控制,玩家一边抱怨着自己的蛙把家当成了“宾馆”,又一遍好奇和幻想它到底在何处旅行。在收到明信片的那一刻,这些幻想一定程度被具象化后,又再度无限延伸,玩家开始期待蛙的下一次出行目的地。

  除了自我的情感内化,能够借助游戏向世界表达自我,同样是女性游戏玩家的重要诉求之一。

  在《旅行青蛙》游戏中,玩家对于青蛙的“母性投射”,在朋友圈引发病毒式传播效应,不乏“别人家的蛙……,而我儿子……”这种热门句式。还有玩家表示,她们正在和闺蜜一起养蛙,日常对话经常围绕“蛙儿子”展开。

  除了此次大热的《旅行青蛙》外,同一游戏制作公司的另一款游戏《猫咪后院》也被中国女性玩家“翻”了出来。2015年发布的放置类游戏《猫咪后院》在当时的日本非常流行,游戏玩家只要为猫咪准备好食物,打扫好院子后,什么都不必做,就会有喵咪来到后院休息,玩家可以拍下猫咪玩耍的照片,猫咪休息好后便会离开。

  3

  “原子化”生存下的“低欲望”年轻人

  这款日本游戏在中日两国的火爆,与其“土壤”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他那本著名的“低欲望社会”一书中,把日本当代的这些年轻人叫做“胸无大志的人”,说这是一个“胸无大志”的时代。这不是危言耸听,已经有多项数据表明年轻的日本人对性看得很淡,对奢侈品等的消费非常理性,不想恋爱,也不想生孩子,觉得一个人过很好。从云养猫、丧文化、佛系等亚文化的流行,再到如今的养猫、养蛙、养“二次元”的动漫人物,就是最好的佐证。

  回到中国,刚刚刮过的“佛系”风还没有平息,“佛系”游戏跟上就走红了。几乎每一次日本亚文化的潮流都能波及到中国,与日本同属“东亚文化圈”的中国,年轻人同样身处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下,在信息粉尘的裹挟之下,集体陷入焦虑与恐惧,结婚和生育年龄逐年提高,多少也让我们看到了和日本的相似之处,我们会不会也将很快步日本的后尘呢?

  另外,社会出现“原子化”现象,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最先提出“原子化”这一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此后,在齐美尔研究的基础之上,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原子化”这一概念。汉娜·阿伦特把现代社会中的人形容为“原子化的个体”。这个原子化的个体是孤独的、埋头于物质享受的、完全“私人化”的,这样的个体普遍存在,并且这些个体之间也没有强有力的联系。

  “原子化”生存的社会人际关系开始疏离,人们走向原子化,个人与公共世界逐渐疏离。在大都市里,人们身处于陌生人社会,每个人都是原子化状态,充满了孤独,而孤独的背后对远方的父母,又是牵挂。

  面对真实的孤独,劝诫常常显得空洞,而真实的慰藉又难以获得;好在还有一只孤独的青蛙,孤独地面朝大海,那渺小的背影好像告诉着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中华养生网

养生专题

栏目排行

  • 常识
  • 饮食
  • 运动
  • 中医
  • 保健
明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