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3日电 题:《自行车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带给品牌赛事的发展思考
新华社记者岳东兴 国家体育总局官网上月刊登了《自行车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其中一个发展目标是要“推出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品牌自行车赛事”,这将带给现有的国内赛事怎样的发展思路呢?
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原副主任田俊荣认为,在规划中,国家给出明确态度就是要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放管结合、服务为主,激发各界参与,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自行车赛事体系。
产业要发展,需要示范效应。规划中提出要推出品牌赛事,在田俊荣看来,紧抓“运河文化+体育产业”结合点的“京杭大运河自行车超级挑战赛”,在成功举办两届后,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主办方:产业前景广阔 打造非同质化的品牌
京杭大运河自行车超级挑战赛,是以超长距离著称的多日赛。起点设在北京通州,终点为浙江杭州,跨黄河,渡长江,沿运河城市骑行,穿越南北方截然不同的气候带。
赛事主席、北京蓝天绿野体育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启富认为,规划的出台对投资者来说是利好,也带给他继续打造品牌的信心。
“这显示出国家对于体育产业、对于自行车运动产业的重视程度,也体现支持社会力量办赛的决心,对于资本而言是一个利好。相比马拉松,自行车运动可与城市建设和旅游,更为紧密结合,发展空间也更为广阔。”
根据规划要求,结合办赛经验,王启富也分享了未来的发展思路。“我们思路越来越清晰,就是要把京杭大运河自行车超级挑战赛,办成具有唯一性特征的、超级挑战的中国自主品牌赛事。我们将遵循——商业化、职业化、大众化等理念,力争成为拥有国际影响力的伟大赛事。”
王启富还介绍,依托赛事品牌,他们还将陆续开发培训、装备、骑游等产品,并致力于推动自行车高速路的建设。
WCCO:文化遗产和自行车运动相互推动
作为合作方,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秘书长邓清认为,这项年轻赛事,在运河文化推广和自行车及体育产业发展间,找到了很好的结合点。
“中国大运河与其他大多数世界遗产有着显著不同——它是活态的遗产。时至今日,大运河仍然在交通、水利、生态等多方面担当重要功能。虽然流淌了2500多年,大运河仍然是一条青春的、散发着无穷活力的河流。”她说。
依托这张珍贵的国家文化名片,在邓清看来,赛事可以进一步彰显历史文化,展现沿线城乡建设成果和风采。而且,在“健康中国”大背景下,将自行车运动与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既能推动大众健康基础设施建设,又能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使体育与文化相得益彰,具有广阔前景。
业余参赛者:文化底蕴比奖金吸引人 希望成为中国特色赛事
去年第一次参赛并完赛的业余选手肖国光,对赛事挑战性和沿途风光有深刻体会。
“这个赛事吸引我的并不是奖金,而是京杭大运河的文化底蕴。”肖国光说,“它的赛期和赛程较长、日均骑行300公里以上,非常辛苦和挑战,这在国内的赛事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非常适合耐力型、均衡型选手比赛。”
回顾途经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等多省市的赛道,肖国光说,气候、景色和植被有明显不同,途中还会过黄河、长江并沿太湖、高邮湖等湖畔骑行,赛道比较平缓。
对于自行车运动在我国职业化的前景,肖国光说,京杭赛可以探索双向制的模式,摸索出一种中国特色的赛事。
“希望京杭赛能探索出职业化的道路,当然也可以双向制——职业+业余。职业组先发车,业余车手30分钟后发车。既有高水平的洲际职业队,又能培养国内业余车队车手,这样自行车爱好者参与度会更高,更好推动自行车运动的全民健身。”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