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时春气始至
四时之卒始
故为立春
按照老北京传统习俗,立春前一天,社区居民要走街串巷来报春。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复原报春习俗
在北京东四三至八条胡同,“报春”这一民俗活动自2009年复原,至今已是第十个年头。
春官春吏敲锣打鼓,带着孩子们一路走一路报春,社区居民举着春联跟在后面,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报春队伍当中。
报春队伍一边走,一边给沿途的居民发放福字、春联,家家户户把门打开,迎接春天的到来。
民俗专家 杨信:两千多年前就一直有这个民俗,到了民间后来到顺天府,顺天府开始把迎春神的习俗就变成了到东直门外去迎春神,一路走,春官要报春,春来了 。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工作人员 郝颜军:我们就想通过报春的活动来增强邻里之间的感情,也告诉大家,春来了,春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把中国的历史文化继续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立春节气,还预示着春耕备耕的开始。昨天,在北京延庆永宁镇小庄科村举办的第一届立春文化节上,伴随着阵阵锣鼓声,古代文官扮相的村民手持柳条,扬鞭抽打着“春牛”。
“一年之计在于春。”
立春拉开了春季的序幕,
冰化雪消,草木滋长,
阳气生发,万物始生。
这是冬的结束,也是春的启始。
立春·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二候蜇虫始振
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
三候鱼陟负冰
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习俗
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中国民间将其称为“立春节”。
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迎春活动已有3000多年历史。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
踏春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咬春立春时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盘是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
鞭春牛鞭春牛,又称鞭土牛。鞭春牛意在策励农耕。明、清时期,民间有迎土牛、迎农祥、浴蚕种等习俗。山西民谣云:“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据说洒在自家田里,就是丰收吉兆。
贴宜春字画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
佩燕子佩燕子是长安、关中一带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
戴春鸡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
立春·养生晚睡早起,重在养肝
民谚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立春以后日照渐长,在起居方面也应顺应日照变化,相对冬天来说晚一点睡、早一点起,以利于阳气的生发。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要求我们克服倦怠懒睡的习惯,适当夜卧早起,增加室外活动,舒展形体,畅通血脉,以助生发之气。
春季始临,人的肝气亦开始旺盛,排浊气、畅气血,正是调养肝脏的大好时机。古语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所以人体应与自然规律相契合:春季养生,重在养肝护肝。
睡眠虽然对肝脏有益,但并不是睡眠越多越好,应该进行适量运动,各人应根据自身体质状况,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例如健走、慢跑等。
穿衣宜“下厚上薄”
立春后,虽然气温开始上升,降雨开始增多,但立春只是春天的开始,特别是北方还将有一段时间冷暖不定,“倒春寒”经常来袭,因此更要注重保暖,固护阳气。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