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符合条件的长期护理保险参保老年人提供300万次的居家照护服务,是今年市政府已确定的第一件实事项目。
“这显示了政府对养老问题的关注,是对民生痛点问题的积极回应,”周瑜表示,我国现有失能失智老年人口超4000万,直接影响约1亿户家庭。家庭负担极重、子女苦不堪言、养老院供不应求,成为这些家庭的常态。上海作为国内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全面开展长护险试点,势在必行。
根据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方案规定,年满60周岁,职工医保人员中已按照规定办理申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手续的人员和居民医保人员,可自愿申请老年照护“家有一个失能老人,压垮一家人”,这句话形象反映了失能老人的照料问题给家庭带来的巨大压力。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已然成为养老服务中的“最痛点”。为缓解这一矛盾,今年起上海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拟于年内服务上海老人300万人次。如何推动这一惠民项目切实落地?今年两会上,由周瑜代表领衔提出的“完善‘医养结合’新模式下社区服务功能定位的建议”引起关注。
供不应求覆盖率不足需方五分之一
统一需求评估,评估等级为二至六级的失能老人,可申请享受长护险待遇,享受社区居家照护、养老机构照护、住院医疗护理三类不同的护理模式。
“但是,从目前来看,长护险的受益人群比例还比较低”,周瑜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目前的市政府年度计划,一年提供300万次的居家照护服务,长护理对象最少每周三次,每人1年共约150次,也就是说,一年仅能覆盖照护约2万人。
“而实际需求量远远不止这些”,周瑜告诉记者,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上海8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79.66万,其中身体功能半失能以上老人占14.2%,约有11万人,且城乡结合区高于主城区。“长照服务需求巨大,但供给匮乏,供给侧出现严重的结构性问题,迫切需要改革与从创新。”
周瑜建议,要成立长期照护服务统一执行部门,整合民政、卫生、人保局等涉及长照的部门业务,构筑“长照”的知识生产体系,改变管理标准不一、事权无法统一、资源难以统筹、服务零散切割的现状。
“缺人”成突出“短板”郊区留人难
“以普陀区‘福寿康’护理站为例,机构现有护理员100人,试点以来机构已对1000多名经评估的老年人实施了护理服务,基本控制在1:10的比例,这些人员满负荷工作,且仅以基本生活护理项目为主”在调研中,周瑜发现,专业护理人员短缺成为长护险落地中的一块“短板”。
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上海市涉及养老护理员职业资质培训的机构一年的培训总人数不足10万人,其中还包括除养老护理员外的其他资质培训人数,按上海部分和严重失能老年人占比14.2%计算,如何满足失能老年人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高需求,是更为紧迫、急需面对的难题。
“这就需要多方面强化护理队伍人员建设”,周瑜认为,首当其冲,要大力发挥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系统的主要作用,进一步重视培养社区康复医疗人才,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专业人员、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提高薪酬待遇缓解人员流失。“另一方面,要注重对专业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周瑜建议,要在大中专及本科院校增设老年护理专业,完善相关职业教育和培训机制。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护理人才的缺失在郊区尤为突出”,周瑜告诉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与市郊养老机构相比,养老护理人员更倾向于向市区靠拢,交通便利、生活环境更好、薪酬待遇更高是他们的主要考虑。周瑜建议,要改变养老机构“市区一床难求,郊区空空荡荡”的现状,应该在政策对郊区有所倾斜,鼓励更多养老专业人员向郊区转移。
康复功能空白项目有待优化
据了解,目前的试点方案规定了40余项具体服务项目,分为基本生活照料和常用临床护理两类,如头面部清洁梳理、沐浴、协助进食、排泄和失禁的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
“长照服务实实在在解决了家属和老年人最急切的需求,但从现阶段看,目前提供的服务内容都属于生活照顾的基本项目,缺乏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养老服务,特别缺乏社区中轻度、中度失能失智老人的康复服务”。周瑜解释,调研中他们了解到,接受护理服务的老年人、家庭,在选择护理服务项目时,因为对护理项目理解不足,对身体本身健康需求知识不足,又因日常生活项目价低,频次需求高,多以日常生活项目为主。
周瑜认为,对于一个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险种而言,服务项目的设置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她建议,要增加护理内容多样性,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尤其要增加康复服务项目的比重,满足轻、中度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的需求。同时提出,要支持社区长照信息系统、长照辅具和住房无障碍改造,开发建设社区医疗护理服务信息化平台。
“上海作为全国首批开展长护险试点的15个城市之一,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周瑜认为,上海的长护险试点应当从执行机制、专业性服务上有所突破,从而为相关制度在全国的推行起到示范作用。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