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季养生 > 节气养生 > 农耕养生都离不了它

农耕养生都离不了它

发布时间:2018-02-03 17:57 | 编辑 :中华养生网 | 来源:

历书以及中医典籍与二十四节气都有紧密关系资料图

    

“春打六九头”,打春吃春饼,惊蛰吃梨,夏至吃面,冬至必须是饺子;清明时节雨纷纷;五月榴花照眼明;六月荷花香满湖;霜叶红于二月花……每一个节气都会带给我们零散而美好的印象。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不仅仅是自然界动植物遵循的自然法则,也是自然之子讲究天人合一的天地法则。当你慢慢学习用身体感知节气变化,感知天地间阴阳的变化时,才能明白这种古老文明的传承是华夏民族生活的密码,可以让每一个人生活得如此丰美,更能够让人生活得身心安康。

    1 背不会二十四节气娶不到媳妇

为了让这一年的庄稼收成能五谷丰登,在没有现代天文台的时代,国家指导农业生产生活离不开一本宝典,那就是《黄历》。有句俗话说“那都是老黄历了”,意味着这件事已经没多大意义,早就被翻篇了。可事实上,黄历这本宝典在几千年里一直都不曾被翻篇,而且其重要程度超乎想象。比如,挑女婿首先要背会二十四节气,这是硬杠杠,估计比现在丈母娘要求女婿必须有新房还强硬。因为背不出二十四节气歌,闺女绝对不会嫁出去。在我省清徐县的风俗志中就有记载,相亲时挑女婿要先让准女婿背二十四节气,背过的则被认为是好庄户人家,就有了进一步交往的机会。若是背不过,那就会被一票否决。
    二十四节气是黄历当中最重要的内容,无论是在官方版本还是私人书局印刷的黄历,二十四节气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至今依然指导着我们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与天气、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农业活动中,人们会长时间地注意观察自然天象,并把历年的某些偶合征象固化为经验,就形成了最重要的经验总结,成为我们现在说的农谚。

    2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这话是明末清初的文人顾炎武说的。他就感叹道,像《诗经》里边的句子“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这不就说明在《诗经》产生的时代里,人人都要懂一些看天的本事,靠天吃饭,怎能对这掌握口粮袋子的老天不做点了解呢。
    “春分,春分,麦苗起身”“清明前后整秧田”“春蚕不吃小满叶,夏蚕不吃小暑叶”。“立夏不下,犁耙高挂”。就说立夏这天如果不下雨,这年的收成就没了。“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就是如果过小寒时还不忙着往家里囤东西的话,大寒的时候过年就不好过了。到了什么样的节气,应该干什么样的活,这是刻不容缓的。贻误了农时,一年的收成轻则减产,重则甚至绝收,所以我们中国古代人民,非常重视要掌握农时。这些朴实的农谚,个中的道理都是千百年来人们智慧的凝炼,都是为了一代一代能很好地记住这些经验。
    几乎所有动物植物,对季节变化都有反应,在我们传承下来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农谚里边,就包含了大量的物候现象,让人们根据物候的变化来判断自然的变化。二十四节气产生于黄河中下游,而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状况有很大的不同,各个地方农业生产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事,在此基础上又会总结出不同的节气农谚,指导生产。

    3 节气的冷暖变化最易感知

人作为自然之子,除了生产遵循自然法则,在生活上也需遵守阴阳之道。《黄帝内经》有一段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里说的上古之人皆能活百二十岁而终,都是因为他们了解了天气之间阴阳的变化,而且能够遵守这个规律。而现代人,道理也许知道,却不再遵循自然法度,那这就是我们生病的原因。“疾病跟着节气走”。二十四节气除了指导农业之外,跟我们这些普通人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感知冷暖,从气候的变化感觉到我们生活的一些变化,甚至身体的变化。从事中医教学工作的崔惠萍老师讲,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疾病,春季对小孩影响大,冬季对老年人影响大,夏天最容易中暑,小孩最容易得暑热症,秋天对小孩影响最大的,是秋季腹泻,这是一种病毒引起的,是一个轮状病毒。冬天最容易引起老年性疾病。节令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虽然现代人感觉科技发达,可以制造冷暖,但是作为天地之间的一部分,天地的变化是不可能不影响到每个人的,中医的理论基础其实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当身体内在出现不平衡就会生病,中医要做的就是调整这个平衡。

    4 顺应四时八节的养生之道

先来讲个故事:战国时期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其中哪一位最好呢?”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扁鹊说:“我是治病于严重之时,一般人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我二哥治病,是治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小病。而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以为他水平一般,其实他的医术最高。”这则“治未病”故事在中医界流传了上千年,“治未病”是对一个大夫的最高评价。但是正如魏文王的疑问,为什么只有扁鹊才最出名呢。因为人们总是更相信眼睛看到的,而那些消弭于无形的手段,却因为不能让人看到而往往忽略其高明。《素问》中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者则灾害生,从之苛疾不起”。“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由此可见,若要做到“治未病”,若要“顺时养生”,必定要首先知晓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中医讲究养生之道,讲究食疗治未病。像秋天吃梨败火,夏天喝绿豆汤解暑,一年四季都有食补食疗的方法。我们还能巧妙地运用不同季节的蔬菜为自己服务,“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养生俗语。
    除了饮食养生之法外,对于一些身体已有暗疾的病人,则往往会在一些节令通过一些药品来辅助调整身体平衡。这几年我省广誉远安宫牛黄丸便大力宣传其节气养生的功能,主要是在惊蛰、夏至、霜降、冬至四个节气服用。这四个节气要么至冷至热、要么冷暖交替阴阳互换,因此对身体的影响非常大。有不少人在这几个节气服用安宫牛黄丸,来调整自己的身体状况。其实,这味药最初的产生是用于治疗当时流行的瘟病,也主要是用于治病,而不是治未病。
    在上个世纪末,有一些西方的科学家讨论,二十一世纪世界的科学中心,将会转移到中国,它的主要理由是中国人有特有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随机性,很自然而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点。《易经》上讲“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就是讲要从整体上来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古代先民创造的二十四节气这一科学的天文气象历法,它不仅在我国农业发展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们的生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华养生网

养生专题

栏目排行

  • 常识
  • 饮食
  • 运动
  • 中医
  • 保健
明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