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重慶1月29日電 “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特殊需要人士生活自理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使他們努力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重慶市政協委員、重慶師范大學圖書館館長張希希在接受採訪時說。為此,他建議培養培訓專業的職業訓練和就業輔導團隊,直接為就業年齡的心智障礙學生提供職業康復和支持性就業服務,讓學生以及學生的家庭從中受益。
什麼是支持性就業?
據了解,支持性就業起源於美國。簡單來說,就是在充分考慮殘障人士的能力、興趣並保持其選擇權利的前提下,在開放融合的狀態下,幫助殘障人士融入社會大環境,讓他們持續就業、穩定就業,並且獲得公平的勞動報酬。目前其他國家發展支持性就業,首先著眼於中重度的智力障礙者和發展障礙人士。1999年,北京聯合大學特教學院教授許家成將支持性就業概念引入中國。隨后,一些社會組織開始了支持性就業的探索。
“有針對性的職業康復以及支持性就業是殘疾人走向社會、融入社會最后成功就業的兩個關鍵組成部分。”張希希說。
在各類殘疾人中,心智障礙者(主要包括智力障礙和自閉症譜系障礙)就業率最低,我國一千多萬智力殘疾人中,已經就業的不足10%。大多數心智障礙者即使接受了特殊教育,也未能在成年后進入社會,而是“被養在家裡”,不僅成為家庭的負擔,長期的封閉生活也不利於其身心康復。
“除去心智障礙者自身因素,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業輔導員稀缺或專業化程度不高。”張希希稱。從就業者本身來說可能存在能力與就業崗位需求不匹配,這就需要就業輔導員的支持。
按照發達國家經驗,就業輔導員應具有心理學、醫學、特殊教育學、社會學等相關專業背景和工作經驗,但國內相關工作剛剛起步,就業輔導員以智障孩子家長、志願者和兼職社工為主,他們沒有從業標准,沒有穩定收入,專業化程度不高。同時,殘疾人職業康復設計多個部門及組織。在實際工作中,各部門在部門醫療康復與職業康復間,並沒有有效銜接。
根據我國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統計,重慶市殘疾人總數為169.4 萬人,而殘障人士就業率不足10%。針對殘疾人就業困難的問題,重慶市正逐步實現多形式促進殘疾人及其家庭就業,全年新增城鎮殘疾人就業4367人。其中,盲人按摩事業穩定發展,按摩機構迅速增長。2015年培訓盲人保健按摩人員768名、盲人醫療按摩人員127名﹔保健按摩機構達到826個,醫療按摩機構達到10個。
但在眾多的數據當中,並未明確提及心智障礙者的就業情況,可見,心智障礙者就業問題仍被忽視或是未見成效,因此,心智障礙者的就業問題隨著社會福利的提高應被提上議程。
張希希表示,對心智障礙者而言,選擇恰當的就業形式,能使他們獲得平等的公民權利和待遇,能幫助他們從“學生”的角色順利過渡到“生產者”,提高它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時,對家庭而言,能夠減輕家庭負擔,提高家庭的生活質量。
為此張希希建議,在今后的監管中,政府可以更加重視對心智障礙者的就業,如殘疾人按比例就業中,增加對心智障礙者就業的比率。提高對轉銜教育的重視程度,加大對轉銜教育學校或者機構的投入。
同時,在重慶市相關科研及實踐單位建立支持性就業試點,給予相關資助與支持,做支持性就業的驗証性研究。並在幾個實踐基地推動殘疾人成功就業,積累支持性就業的案例,最后建立可以推廣殘疾人就業的模式。(本網兩會報道組)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