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式消费成维权重灾区,经营者卷款跑路等行为有蔓延之势
1月29日,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她去年在一家名为“卡姆健身”的健身房办理了会员卡,花了1.2万元。但没想到,仅仅过了半年,健身房就不再营业, 卡里剩余的钱也拿不回来了。
“我是去年6月办的卡,到了8月,‘卡姆健身’被改名为‘修健身’,老板也换了。新的老板说旧卡可以继续使用,但因为要建游泳池,所以要休业装修等国庆节后再营业。但国庆节后,‘修健身’老板却以健身卡需要升级游泳卡为由,要求会员加钱购买游泳服务。但直到12月16日健身房不再营业,游泳馆也未完工。”陈女士对《工人日报》记者说。
据陈女士介绍,去年12月17日,部分会员与“修健身”老板协商解决方法,老板承诺继续营业,并给到场会员签了承诺退款的欠条。但没想到,第二天“修健身”老板就失联,健身房大门至今仍处于关闭状态。
近年来,凭借消费便捷、优惠力度大等特点,预付费模式被广大消费者所青睐。而对于商家而言,预付式消费卡利于稳定客源,能迅速回笼资金。因此,生活中的“卡”是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相关的消费投诉也逐渐上升。
中消协1月29日发布的《2017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报告》显示,健身、美容美发等领域预付式消费成维权重灾区,经营者卷款跑路等违法行为有蔓延之势。
预付卡成了“吞钱卡”
健身等行业推出的预付式消费方式,一般都会根据消费者预存金额给予相应折扣或者赠送相关服务。消费者受折扣优惠等吸引,少则投入数百元、多则花费数万元办理了预付卡(会员卡)。
健身房为何热衷卖“卡”?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健身房的销售人员来说,其基本工资很低,收入基本靠卖卡的提成,所以人们会看到健身房开业时周边全是推销会员卡的人员。他们会以免费体验、高额折扣优惠、夸大宣传服务质量等为诱饵吸引消费者办卡,可当消费者发现健身房不履行事先约定或承诺时,想退卡却发现退不了。
对于健身房老板而言,“卖卡办店”是行业公开的秘密。第一家店的钱留下部分作为运营费用,剩余的钱便用来开新的门店,如此往复,一旦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消费者卡里的钱就很难要回来了。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