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顾问团·节气养生
秋分时节,养生防病有讲究
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个时候,阴阳之气由夏外散转为秋收藏,人体的气血亦同。因此,如何在秋分科学养生,大有学问。
针对性祛湿通便
夏秋更迭,湿不肯善罢甘休,燥又姗姗来迟。因此要有针对性祛湿。湿分内湿和外湿,北方的湿多属于内湿。首先,饮食在内“造”湿;其次,不运动不能“排”湿;再加上空调房造成毛孔闭塞容易“闭”湿,这样的湿不仅容易产生,而且也不容易祛除。
如果脾胃消化功能各方面运转比较好,一般不会积存湿气。要想除湿,主要靠脾胃功能,应该让这个功能运化能力更强一点。经过夏天的“烤”打,人们在秋冬季容易出现胃肠功能不足的现象,显示出“气虚”之相,所以夏天易患胃肠病患者更应该在秋冬季固本。在进行中药化湿的同时,建议适当做做运动,出出汗可以更好地排湿。
此外,一到秋冬季节,很多人向医生反映,自己浑身不通畅:腰身酸痛,浑身无力,口里发苦,几天未通便,气血不通,感觉整个人像是封闭了一样。这是怎么回事?
事实上,“通”是自然定律。中医认为,人跟外界要四通——呼吸通畅、大便通畅、小便通畅、皮肤通畅。上述症状是很多城市白领的普遍表现,这与气机不通,或与湿气困阻有关。秋冬季排便不畅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用中药“风疏雨润”法治疗效果明显。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中医治疗方法来调理一下自己的身体,更好地实现身体“无债一身轻”。
辨清体质再进补
都说秋季需要进补,但并非所有人都需要进补,那什么人最需要进补?
秋季进补得看体质,体弱之人可以适当吃一些营养物质,包括用药物健脾益气、填精补血,但壮实苔厚的人就不必再补了。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多数人的身体状况处于营养过剩的状态。尤其很多小朋友在隔代亲的宠爱下,身体不再是亏或虚,而是由于食积造成疳积,导致面黄肌瘦。这个时候如果再食用热量比较高的食物,身体反而会吃不消,因此建议以消补为宜。
在饮食方面,由于秋分时节寒湿较重,所以,饮食上要注意温和,不吃过多冰镇、生冷食物,尽量不要胡吃海塞,增加胃的负担,这样才能让自己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此时脾胃不病,接下来的节气变换中,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而少生病、不生病。
还有很多人这个时候选择“贴秋膘”,但要注意,过度的饮食肥甘厚味正是加重和引发脾胃病的隐患。建议适当吃些紫苏、生姜、荆芥、陈皮,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抵御寒湿邪气对脾胃的影响。还要顺应秋季收敛之特点,多吃酸性食物,如苹果、橘子、猕猴桃、白萝卜、白梨等,以收敛肺气;少吃辛辣食物,避免发散泻肺。银耳、豆腐、百合、蜂蜜、糯米、粳米、豆芽等有润肺作用,宜常吃。此外,秋季主养肺,可适当喝些鸡汤、骨汤等。 (据《光明日报》)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