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第三批国家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中国最美特色旅游小城”“中国最佳品质旅游目的地”“全省文明城市”“全省平安建设示范区”……回眸2017年,万山迎来了收获之年,绿色发展深入人心,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成就感、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2017年,万山区以改革促发展,谋划了九大改革领域,93项改革任务,全面发力、立柱架梁,务实求效、积厚成势。坚持“一把手”牵头抓改革,实现改革项目部门全覆盖,扑下身子,狠抓落实。
抓发展先抓作风
2017年7月31日,投资20亿元的万仁新能源汽车项目,完成第一辆汽车生产下线。从签约动工建设到整车生产下线,仅用时不到15个月。
“先干不争论、快干不议论、干成再结论”的作风成就了一个个重点项目、重点工作的快速落地落实,缔造了万山发展“速度”。
万山持续深入开展转观念、转作风、抓落实“两转一抓”系列主题活动,解放思想,提高执行力。深化干部“贴标?亮牌”管理制度,划定作风“红线”。组建区委区政府督查局,开辟《督查问政》电视问政栏目,成为推进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的利剑,斩除“庸懒散慢浮”作风顽疾。
出台领导干部干事创业激励办法,在培养使用、表彰奖励、待遇保障、人文关怀、抚恤救助、能力提升、创新创业、容错纠错等八个方面对干部正向激励,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为善于执行者提供保障。
创新推进乡镇(街道)项目观摩机制,树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实绩用人、实践用人导向,全区形成“不争论、不动摇、不懈怠”的干事创业氛围。
2017年全区预计生产总值达48.2亿元,同比增长13.5%,完成财政总收入8.32亿元,同比增长28.3%,连续三年高于全国、全省、武陵山区平均水平。
破瓶颈先破观念
“以前我们是卖资源,现在我们是卖风景,这一个转换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原矿区居民胡玉刚对家乡近年来的发展由衷感到骄傲。
这一变化究竟有多大?矿竭城衰,缺乏替代支柱产业,百业凋敝,万山曾一度陷入发展困境。
近年来,万山切实转变发展观念,从用活千年朱砂文化资源入手,深化文化旅游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发展瓶颈。引进投资20亿元,对原废弃的贵州汞矿遗址进行整体连片开发。通过政府引导与企业主导并重、景区打造与配套建设并重、文化挖掘与品牌树立并重,按5A级标准建设了朱砂古镇。建成地下矿硐、玻璃栈道、高空索道、万亩红枫林、风情一条街和影视基地等热门旅游景点。
成立朱砂工艺品协会,编制国内第一个《朱砂工艺品通用技术条件》团体标准,整合56家企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朱砂工艺品,产品深受游客喜爱,打造了全国知名的“千年丹都?朱砂古镇”文化旅游品牌。
2017年国庆中秋黄金周,朱砂古镇接待游客25万人,在全省95个重点监测旅游景区中,门票收入位居第三,成为全省旅游景区的一匹黑马。11月,中国?铜仁2017华语微电影暨首届“我的乡愁”主题微电影展映活动在朱砂古镇举行。
以朱砂古镇为龙头,积极构架全域旅游“网”,采取政府引导、市场配置、社会参与的方式,着力提升旅游产品、补齐旅游短板、推动产业融合。
投资20亿元建设了万山彩虹海,2017年7月,水上乐园正式开园。陆地公园被列为全国优选旅游项目目录。建成江南水乡?滨河公园,启动野生动物园、梅花湖国家湿地公园、黄腊洞等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将文化旅游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群众致富的发力点和新引擎。
卖风景、卖文化,拓展了万山绿色发展的新前景。
强城市先强平台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也是城市建设的关键。
万山积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四大平台公司,既做活平台,又做强产业。建立招商引资述职制度,让“全民抓招商”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干部心中,累计招商到位资金382.7亿元,不断刷新着“万山纪录”。
全面启动棕颐国际城、浙商大厦、新华文化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启动了城市东部“一带两路一走廊”新区建设,实施凯潮溪景观改造,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全面展开“一照一码”“多证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长,活力不断增强。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产业园,吸引入驻金融、法律等50余家企业。2017年,“双创园”产业楼产值突破1亿元。
创新实施农村电商发展“3+”模式,面向全国百万年薪聘请运营经理,构建起集网商园、孵化园、服务园一体的电商生态城。香柚、竹荪、食用菌等山货“触电”,电商年交易额从建设之初的几百万元飙升至4亿元,农产品线上交易额达到1.5亿元。
同时,深入推进了城市公立医院、教育体制机制、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等改革创新。群众家门口就能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将第八中学、第六中学、第四小学和仁山学校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实验学校”进行打造,整体教育水平显著提升。不断丰富了服务保障,实现从矿区时代向城市时代的迈进。
促脱贫先活产业
改革能否打高分,群众的感受和认可就是试金石。
瓮背村是万山区三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建档立卡贫困户183户576人。
“深山老林瓮背村,与世隔绝不见人;闻鸡起舞落日浅,悬崖策马山路峻。”这是瓮背村真实写照。
2017年,瓮背村由村支“两委”牵头整合扶贫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带动贫困户合伙实施藕鳅立体农业和精品水果产业,流转土地发展莲藕120余亩,泥鳅50万尾,黄桃300亩,空心李200亩,户均增收2300多元。
瓮背村的变化,是万山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万山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以改革创新的思维,破解产业扶贫的难题,用活扶贫资金,放活帮扶形式。按37个贫困村出列的总体目标投入产业扶贫专项资金2.28亿元。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社会企业、群众发展脱贫产业。
创新龙头企业结对帮扶边远贫困村机制,由高楼坪乡、敖寨乡、大坪乡等6个乡镇,与朱砂古镇等区内6家龙头企业签订帮扶入股协议,整合贫困户入股分红。目前,入股资金达1.8亿元,带动4500人增收。
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产业扶贫思路,重点打造食用菌、大棚蔬菜、精品水果等脱贫产业。创新“九丰农业+”大棚蔬菜产业脱贫模式,聘请九丰农业技术员担任乡镇(街道)科技副乡长,建成标准化蔬菜大棚基地1万亩,覆盖10个乡镇(街道)37个村,带动6000多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并计划2-3年发展大棚设施蔬菜5万亩,建成区域性蔬菜交易中心,打造武陵菜都。
建立量化的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激励补助,实施“一户+”创业项目,发展“一户+一亩菜园”2336亩,“一户+一万菌棒”800万棒,打造创业型贫困户,特色扶贫产业蓬勃发展。
通过创新探索一系列扶贫措施,万山让贫困户变上班族、小老板、合伙人,实现了产业到村、项目到户和股份到人全覆盖。全区7775户贫困户户均参与1个扶贫产业,分红2600元以上。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