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每日应进行至少累计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每周至少3天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和增强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动。”今天下午,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牵头,联合上海体育学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指南制作与评价中心合作制作完成的国内首部《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正式发布。
“中国版”青少年活动指南填补空白
近30年来我国青少年营养和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青少年部分体能素质指标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中肥胖、视力不良比例居高不下。2016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育健身效果调研”对全国32个省市,近10万名中小学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高强度运动时间和屏幕暴露时间不容乐观。这一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党委书记江帆说,纵观全球多个国家,针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指南并不少见,但我国之前尚无儿童身体活动指南。青少年加强身体活动时,家长、老师、儿科医务工作者缺乏科学依据。
填补儿童青少年指南制定空白,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牵头,在“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医体结合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策略和方法》课题支持下,着手开展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制定工作。
指南工作小组集结来自儿科、运动健康、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合力形成工作团队,历时1年半,在上海、湖北等全国多地召开现场调研会,通过梳理来自学生、家长、老师、医生各方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最关注的10大问题,依据现有国际指南进行针对性文献梳理、循证评价与整合,最终完成指南制定。
首次提出活动推荐量
“中国版”儿童青少年活动指南有哪些亮点?江帆介绍,指南主要目标人群为健康的6-17岁儿童青少年,在国内首次提出“中国儿童青少年每天身体活动”推荐量。
“中国版”指南充分参考国际28个指南意见后,推荐儿童青少年每天应进行至少累计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每周至少3天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和增强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动。指南还专门强调久坐行为问题,专家解释,即使达到每天推荐的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量,如每天仍有较长时间久坐行为,仍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指南特别建议,儿童青少年每日屏幕时间应限制在2小时内,减少持续久坐行为,课间休息时应进行适当的活动。
经专家组反复讨论,指南同时涉及的内容有:身体活动定义及对身心健康的益处;久坐行为的定义及其健康危害;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建议;非专业人员使用的身体活动强度的评价方法;身体活动与伤害关系;不同气候环境下身体活动建议和对儿童人群发病率较高的哮喘儿童身体活动建议。
身体锻炼与学业功课“正相关”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许多家长都有“学业功课与身体锻炼难两全”的固有认知误区,“中国版”儿童青少年活动指南颇有针对性地指出,身体活动有益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提高。
2009年,上海针对2200多名五年级学生中开展的调查揭示,中等强度、低强度运动的频率均与学业成绩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其相关性在学习成绩较差的人群中,比学习成绩较好的人群更大。2014年,上海针对17000多名小学生中开展的调查同样证实了这一点,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与儿童心理健康有独立正向相关关系。每天参加1-2小时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学生相比,活动时间低于1小时的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前者的1.37倍。
专家进一步补充,国际研究也明确了身体活动对学业成绩的促进作用。综合国际26项研究数据分析显示,增加课内外身体活动,可提高学习成绩,尤其是数学和阅读的技能。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获悉,《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完整版刊登在《中国循证儿科杂志》上,为便于家长、老师和学校对指南的理解,工作组还特意制定了指南简版及微信版指南,帮助更多有需要人群参考。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