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饮食有很多的是需要注意的,不要食用辛辣的、油腻的食物,反之会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
1、酸
夏季汗多易伤阴,吃酸味食物能敛汗、止泄泻,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酸甘配合能滋阴润燥,比如乌梅性平、味酸,在夏季与砂糖煎水作成酸梅汤饮料,不但酸甜可口、生津止渴、清热解暑,还有开胃涩肠、消炎止痢的作用。其他食物还有柠檬、杨梅、金橘、杨桃等。夏季炎热,人们食欲下降,食用凉拌菜较多,适当放些醋,具有杀灭和抑制多种细菌和病毒的作用,尤其是能预防肠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2、甜
苹果汁、葡萄汁、菠萝汁、番茄汁、菠萝汁等都含有极丰富的营养物质,如多种维生素、糖类、矿物质等,属碱性食物。它们既可补充维生素和机体所丢失的水分,又可消除疲倦感,增加活力,还能帮助消化,提高食欲。
3、苦
夏季雨水多,空气湿气重,容易生病,所以要多吃一些苦味的食物,这样可以增加你的食欲,改善脾胃。常吃苦味食物还可以清热解毒利尿呢!例如凉拌苦瓜、肉片炒苦瓜、冰糖莲子羹、苦丁加绿茶冲饮。
4、辣
辣味食物具有疏通血脉、运行气血、增强身体抵抗力的作用。在夏季吃饭不香,饭量减少时,在菜里适当放上一些辣椒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食欲、增加饭量,并能抑制肠内异常发酵,增强体力。而大蒜更被称为“地里生长的青霉素”,它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炭疽杆菌、霍乱病菌、霉菌、病毒、寄生虫等致病菌都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在炎热的夏季,多吃大蒜可以起到预防流感、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作用。
5、咸
出汗过多可带走体内大量的盐分,喝些淡盐水既可补充水分,又可补充盐分,调节体内水与电解质的平衡。
五物添营养
1、瓜
西瓜和冬瓜皆为暑天消暑佳品。冬瓜配瘦肉或鸭肉共炖汤食用,既味美,又补虚损、清暑;西瓜果肉中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而西瓜籽中则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锌、硒,将西瓜果肉和瓜籽打成果汁,即可得到一杯上好的、无任何添加剂、可抗氧化的饮料。
2、菌
乳酸菌是一种非常好的促消化的菌类,例如一些乳酸菌的牛奶,还有一个食用菌藻类食物。例如猴头菇、榛蘑、牛肝菌、鸡腿菇、香菇、熊掌菇等,可调整体内正常菌群,补益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全面提升机体抵抗力。
3、鸭
鸭性偏凉,有滋五脏、清虚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之功,为夏日之滋补佳品。
4、粥
炎热夏夜,喝些凉性米粥,如绿豆粥、莲子粥、竹叶粥、荷叶粥、冬瓜粥、荸荠粥、鸭梨粥、山楂粥、藕粥等,既可滋润干燥的咽喉,又可调剂胃口,起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增进食欲之功效。
5、茶
常饮茶具有解暑热以及提神的作用。如盐茶:食盐6毫克,茶叶5克,加开水500毫升冲泡,凉后饮之,可祛热解暑、补液止渴、补充电解质;菊花茶:白菊花5克,用500毫升开水冲泡,凉后饮用,可清热解毒。
两种方式调平衡
1、少量多餐
夏季暑热难耐,食欲降低,应采用少量多餐、餐饱八分的方式,少量多次地补充营养。
2、多饮多尿
多饮水以补充出汗所带走的体内水分;多排尿以排出体内聚集的大量毒素。
两多两忌保健康
1、多吃凉(寒)性食物
夏季多暑热、内热,宜多吃凉性食物,如苦瓜、冬瓜、丝瓜、黄瓜、菜瓜、莲藕、莲子、百合、马齿苋、番茄、生菜、茄子、芹菜、芦笋、白萝卜、芹菜、小米、大麦、绿豆、薏米、茶叶、蘑菇、猪皮、鸭蛋、荞麦等。
2、多吃杀菌蔬菜
夏季易流行肠道传染病,宜多吃具有杀菌作用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香葱、洋葱、韭菜、青蒜、蒜苗等。
3、忌厚味、热性食物
如羊肉、牛肉、鸽子肉、狗肉等肉类,辣椒、胡椒、花椒等调味品,因这些食物能生痰助湿。
4、忌冷饮过多
天气炎热,不能单靠冷饮来解渴,冷饮只是一时降低身体局部的温度而已。冷饮中冰淇淋等以奶粉、淀粉为主要成分,吃进体内后,在消化这些蛋白质、脂肪和糖的过程中,还要消耗掉体内原有的一部分水分,导致越吃冷饮越口渴;如果一次吃进大量的冰淇淋或雪糕,过度的低盐会使胃肠黏膜血管骤然收缩,使胃肠道内腺体分泌消化液减少,势必影响消化吸收,久而久之,会对消化功能起到不好的影响。
推荐两款膳食
1、冰糖银耳莲子大枣羹
原料:银耳20克、莲子100克、大枣12克、冰糖适量、香米100克。
制作方法:
① 把香米煮成粥、冰糖用水煮化、银耳用温水泡发、莲子煮熟去心、大枣去核。
② 把银耳、莲子、大枣和化开的冰糖一起放入粥锅里,用文火略煮即成。
2、素什锦
原料:水发蘑菇、草菇、鲜蘑菇各40克,冬笋、嫩玉米各50克、水发木耳15克、水发黄花20克、玉兰片、荸荠各25克、酱油、糖、料酒、味精、香油各适量、油15克。
制作方法:
① 冬笋、玉兰片切片,荸荠劈成两片;
② 草菇、鲜蘑菇、水发蘑菇、荸荠焯一下水;
③ 炒锅上火,下所有原料,煸炒,烹入料酒。加入水和所有调料,旺火烧至汁浓后,淋上香油即可。
99热心医生温馨提醒,夏季最好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例如粥、面食、豆腐、冬瓜、各种新鲜蔬果,少食高糖、高盐、高脂的食品。
(责任编辑:陈碧玲)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