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女“海归”王雪宜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从小就经常到什刹海附近玩耍,长大之后出国留学八年,每次回北京都觉得北京的变化非常大。
外国的同学朋友到北京来玩,提起后海总会跟她说“去酒吧街玩去”,但她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细想后发现,原来是自己记忆中小时候的老北京慢慢变淡了。
作为北京孩子,王雪宜深爱着这片土地,她觉得什刹海不光有酒吧,更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方,她想做点儿什么,却又不知道要做什么。
结束英国的留学生活后,王雪宜回到北京,工作之余还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
那时她觉得自己应该有一个艺术类的学位,就毅然决然的跑到美国与加拿大学习了插画与视觉艺术。
但她心里埋藏的那个心愿,一直没有熄灭。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雪宜在微信朋友圈里发现,有朋友发送了一条什刹海招聘“后海八爷”的信息。
这条不要求性别和学历的招聘引起了她的兴趣。这不就是我想做的事情吗?
王雪宜立马报名参加招聘。“那时候只是模模糊糊的认为这是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可是后来发现这个职业承担的文化责任很重。”王雪宜说到。
王雪宜上岗培训的老师是老一辈“后海八爷”中的“三爷”,老北京人,从小就生长在什刹海,按王雪宜的话讲,“三爷”有种老北京人身上的“范儿”,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很有文化修养的人。
“三爷”平时很爱看书,无论是跟人聊天还是给客人做讲解,都是出口成章,这让王雪宜十分佩服。
经过一个月的培训,王雪宜在2018年元旦正式上岗了。在王雪宜这批“后海小八爷”里,有四位是北京人,他们都是从事文艺创作工作的,有画画的,也有做雕塑的,他们都会把自己的创作与什刹海地区的文化结合起来,用自己擅长的手法尝试传播什刹海的文化。虽是同门,但每个人感兴趣的地方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深入挖掘历史知识。
王雪宜认为历史是可以串起来讲的,她拿起手机中自己查阅的资料讲到:“就比如你说恭王府,会谈到和珅、恭亲王奕訢,会讲到清朝皇子是什么命名规则。这些小知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在讲解的时候把这些串起来,客人就会觉得有意思。”王雪宜笑着说到,网上的历史知识难辨真伪,自己还是要去看书去求证,做“后海八爷”最重要的是学习,这方面很重要。
一开始,王雪宜还担心自己蹬三轮车会不会体力不如男性,但是经过培训和一段时间的实践载客后,她发现自己的体力比之前好很多。
他们工作的重点是在每一个景点对客人进行细致讲解,慢慢的,她在蹬车与讲解之间掌握好节奏,体力上也就没有那么撑不住了。
除了“后海八爷”的工作,王雪宜还有一个绘画工作室,平时会在工作室内进行创作,做一些绘画教学,将老北京文化的元素融入创作当中。
对老北京文化的理解,王雪宜觉得是多元的,“就拿什刹海地区为例,这里有本土的中原文化,有外来的蒙古的文化,还有什刹海地区的皇家文化、市井文化。
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还有世界的文化和影响,这是一个文化太丰富的地方,它不是一种文化传承下来,而是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的在吸收营养,所以它是一个深刻而丰富的文化。”王雪宜笑着解释道。
“我希望谈到什刹海不要只想到酒吧街。”王雪宜笑着把头发别在了耳后,她觉得在什刹海蹬三轮车并不是丢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高学历的人就不能干的事情,这个职业恰恰是一个需要有一定文化积淀的工作,“我们的作用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让他们也加入这个队伍,为传承老北京文化,传播什刹海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王雪宜说到。
“不一定是蹬车,还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传播什刹海的文化。”王雪宜说到,“老北京文化是非常有韵味的,我希望国内外的朋友都来了解,这就是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有信心的地方,毕竟北京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嘛。”说完,王雪宜又拿起画笔勾勒起她的画作来。
王雪宜在与乘客道别。
王雪宜设计的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图画原稿。
正在创作中的王雪宜。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