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名儿童都有权受到保护,远离暴力伤害,无论这些暴力来自于他们的父母、老师、朋友、伴侣还是陌生人。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熟悉的面孔:儿童与青少年成长中遭遇的暴力》,通过数据阐述儿童在不同场景下,遭受不同形式暴力侵害的现状。那些与儿童成长、学习与发展密不可分的场所,却往往成为暴力行为滋生的温床,更严重的是这些针对儿童的暴力被视为必要的或难以避免的行为,最终导致暴力行为隐身,施暴者得不到惩罚,受害者难以得到有效援助与支持。
报告用收集到的真实数据,描绘了在全球范围内,关于针对儿童的普遍暴力形式——包括暴力管教和家庭暴力、校园欺凌、性暴力及暴力导致的死亡——触目惊心的真相。
儿童应当生活在一个积极、关爱的家庭环境中。然而,家庭却也是许多儿童第一次受到暴力的地方。
全球2-4岁儿童中,有四分之三(约3亿人)曾遭受家中养护人的心理攻击或(和)体罚。
在30个有相关数据统计的国家,每10名一岁大的儿童中就有6人经常遭受暴力管教。
世界范围内,约有11亿儿童监护人相信体罚是一种必要的管教形式。
至今仅60个国家出台法律法规完全禁止在家庭中的体罚,仍有超过6亿的5岁以下儿童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
暴力同样发生在儿童的学习场所。欺凌、性骚扰、体罚、枪击等种种发生在校园的暴力行为对儿童带来极其严重甚至灾难性的影响。
仅在2016年,就有500起校园袭击或威胁事件被记录。
校园霸凌是另一个典型例子,全世界有超过三分之一(近1.3亿)13-15岁的儿童遭受过霸凌。
约7.32亿学龄儿童,占全球6-17岁儿童的一半,生活在没有法律保护其在校园免受体罚的国家。
儿童所面临的最大的性暴力风险则存在于亲密关系中。但出于羞耻、害怕等因素,很多被害者不情愿透露他们所受的侵害,也不愿寻求帮助或采取行动保护自身避免再受伤害。与此同时,相对于女孩,关于男孩性暴力数据的有限性限制了我们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危险。
在调查的28个国家中,九成曾受过性侵的青春期女孩表示第一次性侵发生在她们亲密的或熟知的人之间,最常见的施暴者包括她们的朋友、同学和同伴。
在全球,约有1500万15到19岁的青春期女童曾被强迫性交或发生其他形式的性行为。
在30个国家的调查中发现,仅有1%受过性侵害的女孩表示她们寻求过专业帮助。
暴力死亡事件也在青春期变得更加常见。
全球每7分钟就有一名青少年因遭受暴力行为死亡。
在全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的青少年死亡都是凶杀所导致的,但在中东和北非地区则是由于冲突和战争。
这份报告中的数据及分析旨在影响更多相关方能够重视这些司空见惯的儿童暴力行为,更希望引导与号召各方作为儿童保护网络中的一份子,能够通过切实行动与努力,改善与终止这些现象。
博源拓智基于过往开展儿童保护相关研究及实践工作经验,结合此份报告所提出的行动建议,归纳了以下几点:
支持与儿童保护相关的部门及机构,例如民政、教育、公检法司、卫生、妇联、共青团等,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共同制定协调一致的行动方案,以消除针对儿童的暴力行为。
推动加强司法制度建设,倡导将国家政策聚焦于减少暴力行为、减少不平等事件的发生;明确针对儿童各类暴力事件的界定标准及责任主体,例如校园欺凌;通过更有效的立法以及落实细则保障儿童免受暴力侵害,例如《反家庭暴力法》强制报告制度的操作流程及转介机制等。
通过加强对于社会工作者、公安司法卫生等部门相关人员、街道社区妇女儿童保护专干、合适成年人等的专业技能培训,构建更为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妥善处置儿童遭受暴力侵害的事件,并提供相应的评估、诊疗咨询、心理辅导、追踪跟进和其他服务。
通过切实可行的发展类项目,从面向公众的预防宣导入手,帮助社区、儿童、家长、教师等有效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例如开设亲子及亲职教育课程以支持监护人使用更为正面、积极的教育方式;为青少年提供生活技能课程以促进他们采用非暴力的方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各类普法宣传活动,以深化儿童保护意识和自身责任意识,共同营造儿童安全、友好的社会氛围。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