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秋季最养生的水果前10名 滋润又美颜
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时令蔬果,如果挑对吃,就可以达到调理身体、提高免疫、补充营养等多重功效。秋高气爽,各种果蔬开始陆续上市。然而,究竟哪些食物最有利于秋季养生呢?小编为你推荐最适合秋季养生的10种超级水果。
枣
鲜枣不仅甜脆多汁,而且营养丰富,其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因而有“维生素丸”之美称。鲜枣脂肪低、膳食纤维、钾元素含量高。此外鲜枣还含有丰富的功能活性成分,如类黄酮、芦丁以及多糖类,具有改善血脂、降低胆固醇,降血压的作用。鲜枣有健润脾胃、养血、补气的功效,气血两虚、脾胃功能不好的人适宜多吃,一天吃8~10个即可。
饮食建议:枣味甜,既可生吃,又可入汤或加入奶制品等甜食中一起食用,或者做成枣泥。
食用提醒:需要注意的是,痰多和大便秘结者要谨慎食用,因为枣偏热,会助火生热。
山楂
山楂里因含三萜类烯酸和黄酮类,也被称为降低血压和胆固醇的“小能手”。中医认为,山楂味酸甘、性微温,能消食健胃、行气活血、止痢降压。生山楂还有消除体内脂肪、减少脂肪吸收的功效,减肥的人可以多吃。
饮食建议:将山楂切成片,用开水冲泡,这样可以大大稀释山楂的酸味。除了泡茶,山楂还可以入菜吃,比如煮粥或者是做肉菜时,放5~8颗山楂,既能调味,又可以保证山楂的营养成分的吸收。
食用提醒:长期吃生山楂可形成胃结石,增加发生胃溃疡、胃出血甚至胃穿孔的风险。因此建议,最好将山楂煮熟或泡茶吃。
柚子
柚子在水果中属含糖量较低的,本就适合糖尿病人。近日,以色列科学家最新发现,柚子中的柚皮素还能起到降糖的作用。柚皮素是一种抗氧化剂,正是它让柚子具备了独特的苦味,不仅能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还能在糖尿病患者吃下柚子后,使其肝脏燃烧更多的脂肪,让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从而起到类似于非诺贝特(调脂药)和罗格列酮(降糖药)的作用。
饮食建议:一般人每天食用量最好别超过200克,一天一大瓣即可。中医认为,柚子性寒,因此,身体虚寒的人不宜多吃。
柑橘
橘子含有丰富的柠檬酸、维生素以及钙、磷、镁、钠等人体必需的元素。它具有生津止咳的作用,用于胃肠燥热之症;有和胃利尿的功效,用于腹部不适、小便不利等症;有润肺化痰的作用,适于肺热咳嗽之症。橘子性平和,因此,即使病人也可适当食用。通常选择中等偏小,果形端正,表面光滑且上面的油胞点细密的较好。
饮食建议:吃柑橘千万别把橘瓤外白色的筋络扯掉,这一部分对人体的健康非常有益。中医认为,橘络具有通络化痰、顺气活血之功,不仅是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的食疗佳品,而且对久咳引起的胸部疼痛不适还有辅助治疗作用。
苹果
每份苹果(约28克)含膳食纤维4克。除此之外,苹果还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如槲皮素、儿茶酚、表儿茶酚等,这些成分有助于减少癌症、心血管疾病、哮喘、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风险。
饮食建议:苹果洗净连皮吃最好,因为有益心脏健康的黄酮醇等活性物质在皮中含量最高。
梨
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等功能,是这个季节的最佳水果。与冰糖煎服可治顽咳;捣烂与蜂蜜调服可防秋燥、治声音嘶哑等。具有止咳、化痰和清燥等作用,对治咳喘、风热、咽炎等有良效。
饮食建议:因梨性寒凉,脾胃虚寒的人食用后会感觉肠胃不适,此时不妨将梨做成冰糖雪梨水来喝。具体做法是:将梨去皮切丁,与水、冰糖混合,中火煮20分钟左右即可。
石榴
研究发现,石榴汁中抗氧化物质含量比红葡萄酒更高,能帮助人体清除自由基,抵抗衰老。石榴还富含维生素C和叶酸。
饮食建议:石榴籽富含可延缓衰老的多酚类物质和类黄酮,吃石榴时最好要嚼一嚼石榴籽。
猕猴桃
除了富含维生素C外,猕猴桃中的微量元素钾和铜含量也较高。最新研究发现,猕猴桃中特有的猕猴桃碱可以加速蛋白质消化,保护肠胃。
饮食建议:猕猴桃口感酸甜、汁水多,可与草莓、哈密瓜、橙子一起做成水果拼盘食用。
葡萄柚
吃一份葡萄柚(约合247克)可满足维生素C日推荐量的75%。葡萄柚还富含抗氧化剂番茄红素和降低胆固醇的天然物质果胶。
饮食建议:葡萄柚具有其他柑橘类水果所没有的特殊酸味,可与多种绿叶蔬菜一起食用,或者榨汁饮用。
葡萄
中医认为,葡萄能益气血、益肝阴、强筋骨、通经络,具有暖胃健脾的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葡萄富含各种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等,葡萄皮和葡萄籽中含有抗氧化物质,对心脑血管疾病有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饮食建议:为了充分吸收葡萄的营养,不妨试着用葡萄榨汁食用。
饭后不要立即吃水果
吃水果虽好,但也有不少讲究。吃水果应选择在两餐之间吃,最好不要饭后立即吃水果。
饭后立即吃水果就会被先期到达的食物阻滞在胃内,致使水果不能正常地在胃内消化,在胃内时间过长,从而引起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在吃水果的数量上要因人而异。对于较胖的人来说,水果虽不是油腻食物,但也是甜食,因此,每天只吃一到两个水果,其中可以有一个是柑橘类,另一个为其他水果,只要不过多地食用就可以。
(责编:李忠双、丁洋)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