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也素有"秋老虎"之称。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
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
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此乃古人对四时调养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
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在进行自我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道家养生学认为立秋的养生要诀是,护阳、养心、防暑湿。夏日和长夏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天气火热而生机盎然,也是人体新陈代谢处于最旺盛之时。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是用空调、冷饮来消暑,而过分依赖空调、冷饮则会伤害体内的阳气。中医常说"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在赤日炎炎之时,仍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具体来说要注意摄入适当的补养之物。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
总之,养生饮食上在这个节气宜多食粥品,尤其是豆类的汤,因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有效补充体内的蛋白质不足,满足机体代谢,更主要的是它不含胆固醇,没有吃肉制品的后顾之忧,且还具有降低人体胆固醇含量的功效。此外豆类多具有健脾利湿的功能,正合此节气之用。宜食的豆类粥品有红豆、绿豆、眉豆粥,赤小豆粥、扁豆粥等。另外,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小麦粥、黑米粥、莲子粥等也是对此节气养生十分有益的。
此外,还要保证睡眠时间,有条件的都要午睡。夏养心的"心"并非完全现代医学里"心脏"的概念,而是包括心脏在内"主神"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精神、心理因素。因为气温过高则容易使人精神紧张,心理情绪波动起伏,加上高温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情况,所以养心也是防止情绪起伏,甚至预防疾病发生的好办法。
夏、秋之交雨水多而气温高,涉水、淋雨会造成水湿之邪气入侵人体;多食甘腻之品会造成水湿内停机体之患。特别是甘腻的食物在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是较大的,立秋过后,进入了水果的收获季节,但水果---我们平时认为多多益善的食物,也有一些是需要注意的,例如:苹果富含糖类和钾盐,患有肾炎、糖尿病、冠心病者应少食;吃梨过多会伤脾胃、助阴湿,使胃肠功能失调,胃寒腹泻者应忌食;葡萄含较多柠檬酸、苹果酸等,糖尿病患者应少食或不食。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夏令大量食瓜虽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会随之发生。因此,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尽管秋燥对人体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但防治之法也颇多,正所谓:"木之为舟,无水不行;治燥之法,以润为贵" ,以上已经总结了许多种,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另外,适当服用清热解毒、降火防燥的保健品或者保健食品也是省时省力、方便快捷的好方法,比如:天然芦荟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