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养生节目在全国热播,各方专家都在进行中医养生宣教,其中“谈吃论喝”话题占很大比例。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吃喝?
现代医学对饮食物的营养成分研究得清楚,有很强的针对性。中医学从食物构成和人体味觉感受两方面进行饮食养生,有很好的依从性,更容易理解和把握。从饮食构成来看,中医主张“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强调摄取食物的多样性。因为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性味,能入不同的脏腑而各自发挥作用,原理是“五味入胃,各归所喜”。从人体的味觉感受来看,中医养生治病主张“药不在贵,对症则灵;食不在补,适口为珍”,清代名医叶天士将其上升为“胃以喜为补”理论。清代大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也提出:“本性酷好之物,可以当药”的观点,并以亲身经历作为例证说明,与此基本相同。
那么,何谓“胃喜”?一般而言,适合人的口味,吃下去舒服的食物就是“胃喜”的食物,对人体有益;反之,则叫做“胃厌”。中医古代有许多“胃以喜为补”的案例,现代医学的一些研究也予以了证明。报载国外曾做过补铁试验,有两组参加实验的志愿者,一组是来自瑞典的妇女,一组是来自泰国的妇女。她们在面对同一道泰国菜时,参与实验的瑞典妇女都觉得味道太辣,而喜欢这道菜的泰国妇女则从中吸收到更多的铁。相反,当志愿者享受汉堡包、马铃薯和豆子时,这次是偏爱这些食物的瑞典妇女吸收了更多的铁。当摆在所有志愿者面前的是营养价值很高,但淡而无味的糊状物时,无论是泰国人,还是瑞典人,都没有吸收到更多的铁。
但“胃以喜为补”并不是说喜欢吃的东西吃进去就是进补,更不是鼓励患者喜欢吃什么就毫无顾忌的吃。因为中医还有“若贪爽口而忘避忌,则疾病潜生”、“五谷不节,变成疾病”、“强与不消,复成疾病”的告诫。“胃以喜为补”的意义在于,在饮食养生时,要照顾到饮食的口味,只有人体喜欢或能接受的食物,营养成分才能被充分吸收。相反能引起人们强烈排斥和反感的食物,既不利于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也会影响依从性。
美国的《饮食信仰:你信奉的饮食规则都是错的》指出:“什么食物的营养成分很高,这不是由指标说了算的!难道所标示的那些成分,就是人所真正需要的或者是真正能够利用的?”所以,千万别拘泥于标准食谱, 或强求患者吃那些所谓“补品”,特别是患者见了即反胃的所谓“标准营养品”类,而应适当地顺应一下患者的口味, 这对于养生尤其重要。当然,对患者来说,有些绝对禁忌还是要遵守的,即使喜欢吃,也应严格控制。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于智敏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