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独特的气候和优良的生态,每年冬春之季都吸引着大量的“候鸟”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过冬。据统计,每年在我省越冬的“候鸟”人群近百万。大量“候鸟”人群的迁徙,对我省而言,是难得的机遇。一方面,将拉动我省消费,促进服务业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他们大多为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可为我省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面对大量“候鸟”人群的到来,我省应借助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东风,针对“候鸟”人群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帮助他们解决住、食、行、医、游、玩等问题,让他们在这片充满蓝天白云和诗情画意、春意盎然的乐土上生活得更加快乐、舒心和幸福。
加大公共投入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冬春之季,大量“候鸟”人群聚集,对我省城镇的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供水、供电、供气以及物价、垃圾处理、资源环境等造成一定压力。面对越来越多的“候鸟”人群,我省各地尤其是“候鸟”人群聚集较多的市县应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按照城镇总体规划的要求,根据城镇的发展规模和人口承载力,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不断完善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不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供水、供电、供气、垃圾及污水处理等设施及时进行更新、改造、升级,增容扩容,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功能,满足包括“候鸟”人群在内的城镇居民的生活需求,让“候鸟”人群的生活更加无忧无虑,更加舒心幸福。
加强价格指导 规范租房和房产市场
一是进一步规范我省房屋的租赁关系。每到冬季,“候鸟”人群居住较多的市县城镇,房屋的季节性供求关系日益紧张,许多“候鸟”常为越冬住房而苦恼。为规范我省季节性房屋租赁市场,维护“候鸟”人群租赁房屋的合法权益,市县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房屋租赁市场的监管和调控,及时提供房源信息,发布房屋出租价格信息,指导房屋出租市场合理定价,引导租赁双方签订合同,防止房屋租赁纠纷的发生。二是统筹规划,适度发展养老房地产。我省应统筹规划,在“候鸟”人群居住较多的市县的城镇科学规划,适度发展养老(养生)房地产业,以满足“候鸟”人群在我省的居住和生活需求。
发展城镇交通 打造便捷交通网络
就“候鸟”人群而言,他们出行大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当地的公共交通路网是否发达,出行是否方便快捷,成为吸引他们居住生活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借力国际旅游岛建设,加大公共投入,科学规划全省城镇公共交通网,把公共道路交通纳入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在公共道路交通网建设中,要善于把城镇的道路交通与各个旅游区、旅游景点、购物点链接起来,形成畅通无阻、交通便捷快速的公共道路交通网络,方便“候鸟”人群到各个景区、景点旅游观光。在城镇中心区,要不断完善公共道路交通功能,科学规划街区道路,推行小街区制,优化街区道路交通循环,确保城区道路交通畅通无阻。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设置公共交通站点,在城市中心区努力实现每500米设有公共交通站点,在车站、码头、机场、医院、图书馆、电影院、书店、公园、超市、商场等公共场所,开设专线公共交通,方便包括“候鸟”人群在内的城镇居民的交通出行。交通站点建设要人性化,完善配套设施,简洁美观实用,突出人文关怀。
做好异地就医结算
提供便捷公共医疗保健服务
“候鸟”群体大多为中老年人,且退休者居多。老年人的身体特点是体弱多病、健康隐患较多。因此,我省各地医疗保健水平如何、就医是否方便,自然成为“候鸟”人群的重要关注点。我省应加大公共医疗卫生投入,培养和引进高技术人才,在城镇、社区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不断完善社区公共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机构,基层卫生院和社区诊所要大力推行全科医生建设,大医院要建立健全老年病科、康复护理科、医疗保健科等医疗专科,满足“候鸟”老人的医疗和保健服务需求。在“候鸟”人群居住较多的社区、住宅区,提倡实行养、医、护一体化服务,为“候鸟”人群提供贴心、舒适、满意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同时,我省应积极与其他省、区、市相关部门沟通和协商,争取早日全面推行跨省就医医保异地结算,解决“候鸟”人群跨省就医社保异地结算问题,方便他们在我省就医、康复护理、健康保健。
加强社区建设 完善公共服务管理
社区,是“候鸟”人群在我省生活的家,很多“候鸟”人群都希望社区能够提供公共服务管理,成为生活的好帮手。但就目前状况而言,我省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功能不强,服务水平不高。我省应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不断增强和完善其服务管理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及时把“候鸟”人群纳入常住人口服务管理范畴,提供诸如就业、住房、社保、教育、医疗、养老养生、康复护理、家政服务等公共服务,让“候鸟”人群在社区就能得到更多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与此同时,社区还应根据“候鸟”人群的生活需要,不断拓展公共服务领域,优化公共服务环境,在社区建立较为完备的生活和文化娱乐设施,满足“候鸟”人群的生活需求,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让他们生活得更加舒心、惬意。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