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地区,温带、亚热带气候的范围相当广大,因此全国大部分地区年内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有些地区虽无四季,如华南地区无冬,大、小兴安岭及青藏高原无夏等,但天气变化仍具季节性,如华南地区,冬季当有强冷空气南下时,气温亦可降至0℃以下,发生冻害。
每个季节包含6个节气,这样全年共有24个节气。这些节气看起来杂乱无章,实则条理分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指明了由太阳相对位置决定的天文气候背景;小暑、大暑、小寒、大寒表示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了降水期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是水汽的凝华现象,表示气温下降过程及降低程度;清明、小满、芒种表示作物生长发育的现象;惊蛰则是用春雷及地下蛰虫的复苏,向人类通报大地回春的信息。
“春雨惊春清谷天,上半年来六二一;夏满芒夏暑相连,下半年来八二三;秋处露秋寒霜降,每月两节日期定;冬雪雪冬小大寒,最多不差一两天。”二十四节气是对中国古气候的准确表述,也是研究中国现代气候的科学基础,而且在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健康尤其在农业生产中仍然有极高的使用价值。
民间还流传着许多的谚语,对各地区的不同气候特征作了补充,比如北方流传的冬九九歌,南方流传的夏九九歌。雨水有雨作物喜,雨水连绵是丰年,农民不用犁耕田。《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具体叙述了在一年四季中适应气候变化的摄生法则。而适应气候变化,是养生方法中的重要关键。
秋季含有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6个节气。《黄帝内经》上说:“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平,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
若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因为秋日天凉,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所以,秋季养生应注重调养肺气,经过肺部呼吸、吐故纳新,以保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肺有病可导致呼吸短促、胸闷、哮喘等症。此外,如果秋日里肺气受到了损伤,就会使“提供给冬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天就要发生飧泄病”。可见,如不顺应秋季气候变化,还会带来跨季节的冬病。
在饮食方面,应多吃清凉、消燥、润肺理气的食品,比如说,百合、银耳、萝卜、梨、桃、西瓜等,适当多饮些开水、淡茶、豆浆、牛奶等。
秋季,气候变化无常,往往令人不易适应,外邪乘虚而入使人致病,因此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秋季,天高风急,地气清肃,自然界的阳气由流泄趋向收敛,此时,睡眠宜早睡早起,以顺应秋季气候的变化,使肺气得以舒展;秋季,天高气爽,正是开展户外活动锻炼身体的好时机,尤其要注意进行耐寒锻炼,以增强机体适应气候多变的能力,运动量必须适度,要避免剧烈运动而引起的大汗淋漓,从而导致津液耗散而降低机体的抵抗力。(来源于2004年10月26日《中国气象报》 作者:黄朝迎)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