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助推“明星效应”
媒体本应该成为质疑、揭露骗局的主力,有的媒体却有意无意地成为“神医”的托儿
伴随着养生类图书的热卖,电视上以养生为内容的栏目层出不穷,仅北京电视台的频道中,与养生保健有关的节目就多达10余个。收视率的指挥棒使养生专家成为热门人物。访谈、娱乐节目中,养生专家的风头毫不亚于娱乐明星。
“关于选择养生类节目嘉宾,我们通常去当当、卓越等网站的图书排行榜上查找畅销书作者,购买他的书看,研究他的资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视台编导告诉记者,嘉宾的确定需开会论证。通常情况下,节目组不收取嘉宾费用,也不支付其报酬,只负责外省市嘉宾的差旅费。但是对于有市场潜力者或当红明星,也象征性地付给他们一些费用。
嘉宾们收获的是广告效应。据报道,北京一家中医院的医生们做客某养生类节目不到一年,全院门诊量增加1/4。许多中医专家也从名医转变为明星,一位专家上过节目后,15元的挂号费被号贩子炒到600元。
电视的推波助澜,做大了养生市场的“蛋糕”。面对利益诱惑,一些不法分子开始浑水摸鱼,比如因诈骗罪入狱的林光常和因非法经营罪遭起诉的刘太医等。他们搭乘媒体的渡船,采取冒充“博士”、“太医后代”的招数,推销反医学常识的养生怪论,误导大众购买其书籍、光盘、保健品和药品,骗敛钱财。
“媒体本应该成为质疑、揭露保健骗局的主力,却有意无意地成为一些 神医 的帮凶。”旅美学者方舟子曾写道:“2007年4月,我曾应邀在北京卫视《搜城记》节目与 林博士 (林光常)进行辩论,但节目的主角是 林博士 ,我只是到节目接近尾声时才上场和他对话,大部分时间坐在台下看他的表演。节目经过剪辑播出后,重点成了介绍 林博士 的养生观,我的质疑则成了陪衬。我相信电视台并没有收取 林博士 的费用,只不过认为其观点和表演更有市场,为了迎合观众才有这番安排。”
医学科普向商业化演变
在“眼球经济”的驱动下,内容的“科学性”让位于观点的“新奇性”
“如今,但凡有点中医常识的人就敢谈养生。”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全国有400家出版社出版健康类图书数千种,真材实料的少,滥竽充数的多。一些文化公司也投身养生市场,以每个2 3万元的价格,从出版社购买书号。
“以往一位编辑每年仅编一两本书,而今每年要编10多本书,健康类图书作者少、编者多。” 该业内人士说,一本书畅销后,立刻有一批书跟风,同质化、模仿化严重,其中很多是东拼西凑攒出来的,内容的科学性少人问津。
在“眼球经济”的驱动下,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和善于表述的作者备受青睐。而约请医学专家把关、核实作者身份等严肃的做法,已经统统被抛弃,内容的“科学性”让位于观点的“新奇性”。在以创收为核心的导向下,不少出版社将科普演变为商业活动。业内人士担忧,出版界转制后,商业化倾向会更严重。
医学界专家指出,我国公众的医学知识普及率低,缺乏对健康类图书的辨伪能力。如果不纠正出版社的盲目趋利行为,“养生明星”就会层出不穷。今天倒下一个,明天站起十个。因此,新闻出版部门应建立“黑名单”制度,该警告的警告,该惩罚的惩罚,不能让出版社成为“神医”的摇篮。(记者 李晓宏)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