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网上报道了这样一则令人悲痛的新闻。
4个月大的女婴在家一觉醒来,突然呼吸困难,脸色发紫,眼看就要不行了,一家人赶紧开车送孩子去医院急救。
然而遗憾的是,在送医途中,心急如焚的家长与一辆奔驰车发生了剐蹭事故,错过了女婴的最佳救治时机,等送到医院时该女婴就已经停止了呼吸。
(抢救无效后离去的女婴)
家人痛苦伤心后,转而愤怒地指责奔驰车主,如果当初没耽误关键的几分钟,或许孩子就不会死了。但事实上,据医院初步认定,该女婴是患上了“蒙被综合征”。
所谓“蒙被综合征”主要是指孩子在睡觉过程中因为衣物穿得过多、有的甚至用被子蒙住头部,导致出现高热、缺氧,发生抽搐、昏迷,甚至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后果。如果处理不及时,有可能导致孩子在短时间内突然死亡。
换句话说,这个女婴真正的死因,是被无知的家长,在无意中捂死的。
类似的悲剧远不止这一例。
前不久,6岁的朵朵跟随爸妈回到东北乡下老家。因南北气候差异较大,而老家又未开通暖气,夜晚睡觉时姥姥姥爷给朵朵穿了加绒加厚的保暖衣,还盖了两床厚棉絮。
凌晨,妈妈发现朵朵睡觉出奇地安静,以往朵朵睡觉喜欢踢被子、翻来翻去,还会半夜起床上厕所。等妈妈觉察出异样打开被子一看时,朵朵大汗淋漓,嘴唇发绀,脸色都是灰的,还有阵发性的抽搐,而此时朵朵的体温达到了41℃!病情严重的朵朵被连夜送往省儿童医院。
经检查,医生诊断出朵朵是患上了“捂热综合征”。朵朵的肝脏、心脏、肾脏等重要脏器,以及凝血功能等都出现了严重的损伤,且大脑的部分功能受到了不可逆转的伤害。不幸中的万幸,因救治及时,朵朵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却只能永远躺在病床上了。
父母长辈爱子心切,但有时候无知不理智的爱,却有可能断送了孩子的一生。
前几天,大半夜接到表姐心急如焚的电话。
原来是侄儿呦呦,起了一身的湿疹。初为人母的表姐慌乱无助中给我打了求救电话。表姐平时忙于工作,孩子的日常起居都由婆婆一手包办,吃饭睡觉也都跟着婆婆。往往表姐忙完工作回到家的时候,呦呦已经入睡,而表姐早起上班时,呦呦还在睡梦中。
直到前几天的一个晚上,入睡后的表姐被呦呦多次的哭闹声给吵醒。看着哭得满脸通红的孩子,表姐解开孩子身上厚厚的保暖棉衣后才发现,呦呦背后及大腿处均出现了大块大块地湿疹。
我问表姐,“你婆婆带着呦呦睡觉,是不是给他穿了好几件衣服?是不是还整夜开着电热毯?”
表姐点头如捣蒜,问:“你怎么知道?”我说:“呦呦得的是典型的冬季湿疹,说白了这种病都是被捂出来的。”
进入冬季以后,老人带孩子,总担心孩子受凉受冻,白天给孙子包裹得严严实实,晚上还整夜开着空调或电热毯,怕着凉洗澡次数也越来越少,而冬季气温降低、空气干燥,孩子闷热排汗受阻,湿疹很容易高发。
其实, “蒙被综合征”、 “捂热综合症” “冬季湿疹” 等诸多病症的出现,都是在冬季因保暖方法不当而引起的,也叫“中国特色病”。
而这些“中国特色病”,不仅多发于婴幼儿时期,即便孩子已入小学,也依然要谨防这些冬季疾病的侵入。
在中国,每到冬季,提到孩子保暖,很多父母,特别是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第一直觉都是:当然是穿得越多越保暖。尤其在冬天睡觉时,老一辈人给儿孙们穿得里三层外三层,包着毯子还戴着帽子,热得熟睡中的孩子满脸通红,经常捂出一身汗。
这种保暖的做法和习惯看似有用,实际上却走入了影响孩子成长和发育的误区。
孩子的血液循环速度比成年人快一到两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爬、走、跑、跳、钻等动作更能促进孩子的血液循环。冬季给孩子穿得越多,越容易束缚孩子的运动。缺乏运动则会降低孩子的血液循环,容易造成孩子体寒、四肢冰冷等不良症状。
另外,孩子的新陈代谢也高于成年人,这也是孩子身体发育较快的主要原因。而一般中老年女性体质寒凉,畏寒怕冷,穿得比较多,因此也觉得孩子冷,总是不停地给孩子添加衣服。殊不知,孩子在闷热厚重的衣服里,更易出汗,还会出现痱子、毛囊炎等皮肤疾病。身体的呼吸系统、排汗功能也会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
冬季保暖很重要,但正确保暖的方法更重要。倘若一不小心走入保暖误区,不仅会影响幼儿的成长发育,还会让孩子更容易感冒。
俗话说,春捂秋冻,百病难碰。那么冬季,孩子到底该怎么穿衣服呢?
一.坚持分层穿衣原则。内层穿透气排汗的衣物,中层穿保暖性好的衣物,外层穿防风且容易脱掉的外套。衣物的面料非常重要,一定要全棉或者纯纱布的,颜色尽量浅色、简单。
二.保证孩子脚暖头凉。古语说“寒从脚底生”,人的脚上有很多穴位、神经,对外部温度较敏感,家长应根据气温给孩子选择合适的鞋、袜,保证脚部温暖,防止寒气入侵。头部会散发大部分热气,因此小朋友在室内不宜戴帽子。
三.可以比爸爸少穿一件。判断孩子衣服是否穿得合适有两个小妙招:1.摸后背,如果有汗,甚至衣服都湿了,说明穿得太多;2.摸脖子,孩子脖子处是温热的,说明穿衣厚度刚好。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