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第一天,作为平昌冬奥会圣火传递的特殊一棒,杨仕林站在韩国东南部海滨城市-浦项的街道上,有些紧张,却难掩兴奋。
在杨仕林看来,200米的跑道实在是有些长。但拿到火炬后,听着耳边民众们的呐喊鼓励,这位有些紧张的小伙子开始享受奔跑的过程。
“作为曾经的留守儿童,我希望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帮助更多的人。”
杨仕林在火炬传递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奥运精神的信念,体会到了公益事业的意义,那是一种会使人热泪盈眶的力量。
20年前,6岁的杨仕林还不知道公益为何物,当时的他,每天的生活就是抬水挑粪、砍柴浇菜。
1992年在重庆山区出生的杨仕林是第一批留守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年事已高,作为家里的“壮丁”,杨仕林的童年注定没有玩具和陪伴,更没有如同龄人那般被众星捧月地宠溺过。
“那个时候早上六七点我们就要上山砍柴,砍完柴要扛回来一直到下午两点多钟才能回家吃饭,当时我个子小,有时候实在扛不动拖也要把柴拖回来,肩膀都磨得血肉模糊。”
无法想象,当时只有60多斤的杨仕林,却要把八十斤的水稻从山上背到仓库。“当时不像现在有机器,几千斤水稻,我和哥哥姐姐三个人,从下午六七点一直要背到晚上十点钟。”
瘦弱的杨仕林累得边走边哭,但是看到爷爷奶奶,又不停地把眼泪擦干。还未成年的他并不懂得责任二字的意义,只是模模糊糊地觉得这就是他应该做的事,再苦再累也要做。
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杨仕林也没有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更没有因为农活而荒废学业。“我的求学之路很坎坷,所以我要走出去,想要帮助更多人。”
勤奋的他如愿考取了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杨仕林说正是有了儿时这些经历,在往后的日子里他觉得干什么都不苦。
上大学的杨仕林在实验室里一呆就是一整天,甚至整个暑假都会留在学校做实验,杨仕林从来不觉得感到辛苦,因为在他看来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我能做一些事情就觉得是在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的能力,我就觉得不累,这让我越来越强大。”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