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业涉及千家万户,与“健康乳山”的构建息息相关。去年以来,市卫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点定位,加速赶超,干事创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优化服务、完善机制,坚持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尽心竭力落实政策惠及民生,实现了医疗事业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出勃勃生机,为百姓构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
医改显成效
患者享实惠
“我每个月要服用4盒氯吡格雷,医改取消了15%的药品加成,每月购买这种药就可以减少花费68元,一年下来,能节省816元的费用。”近日,58岁的邹胜年告诉记者。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肌梗死等疾病,前几年,做了手术,心脏内放了3个支架,需要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医改取消了药品加成,也减轻了他的用药负担。
我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等5家县级医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县级公立医院管理更加规范,发展活力增强,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了公益回归、群众受益的目标。并先后出台了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政府补助资金等系列文件,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并推进了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压缩中间环节,降低药品价格,保证了药品质量,也让群众得到了实惠。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合理确定我市医疗费用增长幅度,初步建立公立医院医疗费用监控体系,实现公立医院门诊、住院患者人均费用和总收入增幅下降,医疗服务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提高,自付医疗费用占总医疗费用比例下降。深化分级诊疗工作,完善分级诊疗政策,畅通双向转诊渠道,规范医疗联合体建设。去年每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自身情况和地理位置至少与2家以上的二级以上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
构建医联体
看病更便利
市人民医院与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随后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打开了基层医疗机构与省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快速通道;市人民医院还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建立了合作,通过搭建远程会诊信息平台,实现网上预约挂号、远程会诊、远程医学教育;市中医院与北京东直门医院签约了战略合作联盟协议,定期邀请东直门医院专家坐诊、查房、授课,为广大市民搭建专业精湛的中医特色保健和诊疗服务平台……
随着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加大,单一化的医疗运营模式已越来越满足不了社会公众的需要。对此,我市激活基层存量医疗资源,下沉县级优势医疗资源,将医疗资源整合优化,通过构建紧密型医联体,推进市域一体化管理,集团化运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目标,从而让患者少跑路,医生、技术、信息多跑路。
今年,我市还启动了医疗综合体——人民医院新院区项目。计划将市人民医院从老城区迁出,中医院、结防所迁入原市人民医院,妇保院迁入原中医院,力促三家医院提档升级为三级医院。探索组建全域医疗集团,错位配置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功能,推进统一的运营管理和基本服务标准,实现资源共享、分工协作、分级诊疗目标,建立医学诊断中心,实现了远程即时跨院会诊、网上病例讨论和实时诊断指导治疗,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实现“影像一片通、诊断一单通”,检查结果共享,有效解决设施重复投入、专业人才缺乏、镇级医院影诊断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提升服务能力,让患者共享全市优质的诊疗资源,避免患者重复检查。
建设国医堂
家门口享中医服务
“现在看中医方便多了,还定期有专家坐诊。”日前,在市中医院国医堂就诊的患者林静说。为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特色诊疗优势,市卫计局以“国医堂”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范围和水平,扎实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升为民服务力度。
今年以来,市卫计局组织各基层医疗单位院长到临沂市实地学习先进经验,并根据我市实际,将国医堂建设分为“树立典范、逐步推开、全面覆盖”三个阶段进行,目前已实现国医堂全覆盖。同时,我市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国医堂建设。诊区外悬挂国医堂标志牌匾,诊区内的诊桌、器械柜等体现中式风格,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宣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营造出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另外,新购置了电疗仪、针灸器具、火罐、TDP神灯等一批中医设备,针灸、拔罐等中医适宜技术进一步得到推广。
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市卫计局发挥市中医院的龙头作用,安排以全国首批名老中医于鹄忱先生第一代传人徐元山、于永仟及第二代传人王柱林、单志丹为代表的8名专家集中坐诊中医院国医堂,显著提高了我市的中医水平。此外,还积极向国家级中医院派出基层骨干中医师深造学习,为提高我市基层中医整体诊疗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年以来,我市举办了多期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先后邀请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太教授等来我市进行培训,现场传授腰腿疼的中医疗法,亲自动手教授推拿手法,累计培训200余人,全面提升了我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