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忙时节一过,嘉定区徐行镇和桥农业合作社的仓库里就响起了“叮叮当当”的维修声。这是农户张永林正在保养农机,以保证来年农忙时机器不会出问题。这是作为农机手的他多年养成的习惯。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就在和桥村农机服务队工作了,经手修过的机型不下十几种!”老张说,他见证了农机从半自动化到全自动化、谷粒从收割到出售全程不落地的发展历程。
和桥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朱大明表示,如今,按照家庭农场的标准,一人打理100亩农田完全没问题,农户主要负责好田间的日常工作,像除草、施肥、打农药等,其他如整地、栽种、收割、烘晒,完全不用农户多操心。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嘉定区了解到,从2014年10月开始,嘉定区在各镇试点推行粮食生产家庭农场。这种粮食生产模式,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机械播栽、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烘干等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管理技术已在嘉定全区推开。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家庭农场的发展也势头迅猛,如今全区已有家庭农场260余家。“家庭农场”和“机械化农业”互为条件、相互促进,让嘉定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嘉定“家庭农场”发展超额完成任务
所谓“家庭农场”,是指以本地家庭为单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粮食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并以此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4年5月14日,上海市政府召开本市发展家庭农场现场推进会议,要求至2017年本市家庭农场水稻种植面积要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50%以上。当年,市农委给嘉定区下达的目标是:到2017年粮食生产家庭农场达到217户,水稻种植面积达32550亩,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区水稻最低保有面积的50.9%。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如今经嘉定区农委认定的粮食生产家庭农场存量有260多家、3.6万亩左右,占全区水稻最低保有面积的56%,已超额完成任务。
发展家庭农场之前,嘉定全区粮食面积70%以上采取合作社集体经营或实行“四定一奖(定面积、定农本、定产量、定报酬、超产奖励)”的集体经营模式,另外30%采取较松散的承包管理模式,全区粮田种植户本地人员占比13%,来沪务农人员占比87%。为了发展家庭农场,嘉定区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对家庭农场所在村给予每年每亩300元管理补贴、对就业年龄段家庭农场经营者提供每人每月700元社保缴费补贴、对申请成功的家庭农场统筹安排成块成方且灌排便利的优质地块等。
种地的条件更好、“门槛”更低了
目前,嘉定区组建的粮食生产家庭农场均采取“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平均面积138.8亩/户,每户家庭有1到2名长期务农人员。在“规模化”、“专业化”的粮食生产模式下,农业机械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嘉定区还规定,家庭农场经营者原则上应是本村户籍家庭,申请者原则上要求年龄60周岁以下,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人优先,还要具备一定生产经营能力,通过培训能熟练使用农机具。随着这几年越来越多年纪轻、懂技术的农民走进田间地头,传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就比如收割,速度越来越快了,10年前一台收割机日均收稻是在二三十亩,现在已能达到六七十亩,翻了一番。这样的速度,靠人力用镰刀的话,全生产队、全村出动都不一定能达到。”张永林说。而且,收割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今年,和桥农业合作社新添了一台“久保田954”、一台“久保田988”,两台农机驾驶室不仅是封闭的,而且还配有空调,让农忙时节受惯了风吹日晒之苦的农机手们大呼舒坦。
机械化农业减轻了人力成本,也使种田变得更简单,“门槛”更低。这些年,嘉定区加强对签约的家庭农场主的相关培训、服务和指导,区农委组织对各镇上报的粮食生产家庭农场主统一进行了上岗前培训,还把家庭农场主全部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农机驾驶培训,组织农技人员对家庭农场的粮食种植情况开展“科技入户”保障家庭农场农机作业需求。家庭农场主只要依照镇农业服务中心下发的农田工作表格,按时打水、除草、施肥,就能种出不错的庄稼。去年是徐行镇伏虎村民李建新加入家庭农场的第一年,亩产达1100多斤,不比老农户们种得差。他笑着说:“比原来养猪轻松多了,翻地、犁地、育秧等工作都有社会化服务,加上区、镇、村各级农业干部还时常来现场指导,满打满算一年在田里干上100多天足够了,余下的时间还能干干其他活,或者出去旅游!”
“钱袋子”鼓了,亩均经济效益超千元
嘉定区家庭农场的发展,带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的推进。2012年,嘉定全区机械化播栽面积0.6万亩,2017年嘉定全区机械化播栽面积已达7.3万亩,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91.3%。通过科学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目前嘉定已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78台、联合收割机240台、水稻直播机96台、水稻插秧机85台,机械化育秧流水线 44台(套),烘干设备达133台(套),烘干能力达2600吨/批次。建成区级农机维修服务点,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抗灾能力。
另一方面,农业机械数量充足、状态良好,农机维修、驾驶培训有序开展,也为家庭农场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2014年的53家、2015年的173家、2016年的250多家到现在的260多家,家庭农场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参与粮食生产,也逐步改变了嘉定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业生产环节主要依靠来沪务农人员的困局。以徐行镇为例,2015年以来的3年间,全镇家庭农场数量从8家激增到了48家,管理着7000余亩农田,占全镇农田的近50%。目前,外冈、安亭、徐行等嘉定的7个镇均有不同数量的家庭农场,外冈镇最多,为72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不断提升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普及的家庭农场模式,让农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嘉定区的一份调查显示,区里粮食生产家庭农场每亩经济效益可达1100元左右,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种植,经济效益比以前明显提高。在朱大明的一本记录本上详细记录了合作社里每户农户参加家庭农场前后收入的变化,自2015年家庭农场成立后,当年成员的均收入就到达了10万元以上。“不少农户都表示,种了一辈子地,从没想到种田也能挣这么多!”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