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很多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使得孩子自私、唯我独尊、占有欲过强,当自己的需求在家庭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会转向学校及社会,这就很容易产生暴力行为。或是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任意打骂、放任不管,前者容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后者则难以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苗头、难以进行纠正教育。
2、学校管理的不足
很多学校在管理上存在漏洞,管理不严,导致学校秩序混乱,纪律涣散,学生容易感染恶习,滋生校园暴力。同时,应试教育下,学校过于重视成绩和升学率,注重知识教育而忽略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也会造成孩子们的是非观念模糊。
3、社会因素
社会暴力思想的泛滥是引发校园暴力的土壤。很多影视剧、电影、书籍、电子游戏及互联网信息中都含有暴力场面,而同学们年纪都还小,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够,暴力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容易让小孩子欣赏暴力、崇拜暴力,以致使用暴力。
事实上,很多孩子自身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所做作为是暴力事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只是单纯地在进行模仿。
4、自身因素
未成年人的认识能力和控辨能力较为薄弱,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开始有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为了在群体里面占有一席之地,家长和老师不再是模仿对象,同学们往往会被同伴同化,容易受到所谓的“朋友”、“老大”的挑拨和唆使,实施暴力犯罪行为,造成危害后果。实施暴力行为的学生大多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实施这种行为会引发怎样的后果。有的同学还只认为校园暴力行为只是违背了校纪校规,但并不违法,只有到社会上干坏事才是犯法,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对的,打架骂人、欺负弱小等等,这些都是违反法律的,有可能还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校园暴力中施暴者可能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1、使用校园暴力有可能使自己的家庭财产遭受损失。
根据《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无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其监护人支付赔偿费用。
2、如果校园暴力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可能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之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第二款之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负刑事责任。另外,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1条规定,14周岁为治安处罚年龄,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监护人严加管教。
3、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等等。
最重要的问题来了!
当自己成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时,要怎么保护自己?
切记四“忌”。一忌“懵”,一定要沉着冷静;二忌“沉默”,不能对暴力侵害忍气吞声,要及时向家长、老师报告;三忌“鲁莽”,要合理评估自己的处境,若是力量相差过多,不要莽撞去对抗,先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四忌“以暴制暴”,不要抱有“以牙还牙”的心理,用一种暴力行为去对抗另一种暴力行为,这会让自己反而成为施暴者,更甚者要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面对校园暴力,要随机应变,确保自身安全,我们总结出三个基本的应对原则:
一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二是应对暴力,临危不乱
三是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总而言之,减少校园暴力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引导,对校园暴力的相关法律条令也应该出台,告诉那些人,这样做是违法的。而学校,也应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帮助青春期的孩子梳理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引导青少年青春期健康,而家庭的教育更加重要,要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青春期变化,并帮助她们度过青春期。》》》阅读推荐:“网购投诉遭千里追打”后续:警方确定行凶者身份店铺被关闭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