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象征着传统意义上秋天的开始。但对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立秋并没有真正地进入秋季,立秋后还有十余天的三伏天,炎热的天气必须持续到白露时才会转凉。
民间形容立秋之后炎热的天气为“秋老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容易使人产生燥邪,伤人体津液。立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早晚温差大,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因此,立秋养生应以“收、养”为原则,注意滋阴生津,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
此外民间还流传“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死牛”的歌谣。意思是说,如果早晨立秋,则秋后天气凉爽;要是前半夜立秋,则秋后天气仍会署热难捱。据气象局报道,今年的立秋时间是8月7日15点40分。今年的立秋在中伏和末伏内,虽然暑热一时难消,但总趋势是天气一直趋于凉爽。
1、起居调养:早卧早起,少吹空调防“阴暑”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生发、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对预防秋冬季节的呼吸道病变大有裨益。
夏秋之交,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因秋气燥,从五行生旺推算,可知此时肝脏、心脏及脾胃都处于衰弱阶段。所以要注意加强对这些器官的保养,此时人们最容易患阴暑的病症。
2、饮食养生:少辛增酸,补而不腻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进补、调养保健身体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清补”主要是指补而不腻,具体而言,就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一方面可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
“清补”当忌辛辣、生火助阳或肥甘油腻、生痰助湿类食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以养肝气,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樱桃、柚子、柠檬、山楂、番茄、荸荠等,可收敛肺气。清补并非禁忌荤食。阴虚体弱者在安排膳食时,可以选食瘦猪肉、鸭肉、兔肉、鸡肉、咸鸭蛋、鲜鱼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以增加蛋白质的摄取量。脾虚的老人应选食有健补脾胃、化除湿邪、性质平和、补而不腻的补益食品,常用的有赤小豆、薏米仁等,将其煮烂,加糖服食,是良好的滋补食品。此外,可常饮冬瓜汤、百合汤、红枣汤、绿豆汤等,以解暑止渴、生津凉血。一般而言,食补应以滋阴润燥为主,如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花生、鸭蛋、菠菜、梨等,这些食物与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3、运动养生:锻炼有节制,练功养肺气
立秋过后可逐渐增大运动量,可选择慢跑、散步、球类运动等,衣着可单薄些,也有利于耐寒训练。但是运动量不宜过大,不宜剧烈。避免大汗。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