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气候逐渐转凉,虽然仍有秋老虎逞威,但早晚温差变大是妥妥的。人体经过一个夏季的暑热,立秋之后,生理活动随“夏长”到“秋收”相应发生改变,身体正要恢复一下,此时做好养生调理,可以祛病延年,防治燥邪伤害,更好养护体内阴气。那当下该如何调养身体呢?本期健康放大镜,小编采访到了河南中医药大学三附院治未病科主任王炳恒,跟大家详细讲一讲立秋后如何调养身体。
一、“吃人参不如睡五更”,合理安排睡眠时间
会吃不如会睡
中医认为,人体养生应该顺应季节时令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谓“秋收”,指的是秋季养生要把保养体内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敛藏内养五脏,不应耗精而伤阴气,因此,立秋后养生首先要注意合理安排睡眠时间。
不同于夏季的“晚睡早起”,适应秋季养生的起居方式是“早睡早起”,顺应秋季人体阴精随着自然界阴阳变化而收敛于体内,使阳气舒展。具体来说,早睡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是为了使肺气得到舒展,且防止收敛太过。秋季早睡符合“养收之道”的养生原则,也补偿了夏日的睡眠不足。
适当运动,减轻“秋思”忧郁情绪
立秋后气候清爽,是健身运动的大好时节,要顺应季节进行一些耐寒锻炼的健身运动,以增强身体适应气候多变和气温逐渐降低的能力。秋季健身运动,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如登山、打太极、游泳等,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消除或减轻“秋思”的抑郁症候,使人精力充沛。
二、立秋后不忙添衣,“冻一冻”增强抵抗力
为什么人体要“秋冻”
很多人都听说过“春捂秋冻”的说法,有些人可能并不在意,但中医而言,是有其道理的。所谓“秋冻”也就是“秋不忙添衣”,因为暑热未尽,虽然凉意时不时地入侵人体,但这时候有意识地让人体“冻一冻”,可以避免因为多穿衣服导致身体过热,大量出汗,防止汗液蒸发、阴津耗伤、阳气外泄。“秋冻”也是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为冬季藏精做好耐寒力的准备。
“秋冻”也要注意方法
“秋冻”的时候不可以一下子加衣过多、捂得太严、过度御寒。不要天稍有凉意,就把自己裹得里三层、外三层,再加个口罩捂嘴,这样的话,会削弱自身的抵抗力和耐寒力,使身体变得弱不禁风,抵抗力下降,三天两头感冒发烧,要根据身体和年龄状况,随着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
三、贴秋膘悠着点儿,立秋后不可乱进补
秋季“食补”正当其实
有句话叫“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后,人体极易出现倦怠、乏力等情况,再加上夏季人们食欲普遍偏差,且消耗过多,立秋过后,食欲逐渐好转,所以这时候人体最适宜进补。
秋季饮食养生应该在平衡饮食五位的基础上,根据个体具体情况,适当增加甘、淡、酸、滋润的食物,但不可太多,适宜多吃点酸性食物,如苹果、橘子、山楂、猕猴桃等,以收敛肺气;少吃辛辣食物,如葱、姜等。另外,银耳、豆腐、百合、蜂蜜、糯米、粳米、豆芽等食物有润肺作用,可以常吃。
“贴秋膘”也要悠着点儿
虽然秋季是个适宜进补的季节,但进补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
虚病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反而会适得其反。另外进补要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秋季食物要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等,这些食物与重要搭配,功效会更好。
专家提醒:重药物轻食物、“以药代补”是个误区,药补不如食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多吃荠菜可以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以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是进补的佳品。
防过敏性鼻炎小妙招:立秋后做耐寒适应性训练,如每次凉水洗脸3-5分钟,坚持整个秋季,可以预防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换成冷水浴的话也可以,坚持3-4个月,对哮喘病有改善作用。但要注意因人而异,不适用于体质弱的人。
四、养生禁忌要警惕,进补没有“贵贱之分”
食疗无贵贱
虽说物以稀为贵,但燕窝、鱼翅之类食物并没有奇特的治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红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不小的食疗价值。而且,凡是食疗食物都有一定的适应症和适应对象,所以应该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用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要以实用为滋补原则,不要盲目追求“高价名贵”的滋补品。
中医讲“虚不受补”,身体很虚的时候直接大补反而会吃不消,要逐渐慢慢补充,并非“多多益善”,进补要适量。
另外在进补的时候注意“有出有进”,那些荤腥、油腻的食物代谢后会产生酸性有毒物质,需要及时排出,因为生活节奏加快,不少人排便无规律,所以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也要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