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06日 04:09 旺报
中新社(作者孙英凯为医师)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通过饮食来调养身体的传统更是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和科学内涵。在餐桌上或高谈阔论,或把酒言欢,本无可厚非,但若论及饮食养生,「食不语」却是养生专家认可的原则,现代的许多科学研究成果也佐证了「食不语」的科学性。所以,「食不语」应该得到提倡和推广。现从以下几点讨论「食不语」在饮食养生中的传承及其科学内涵。
西医看「食不语」的科学性。人吃的所有食物都会途经一个重要的部位──咽喉。
堵塞气道自惹麻烦
咽喉向上可通鼻腔、口腔,向下后可通食道,向前则可通气管。吞咽食物时,为了保证食物通路的顺畅,吞咽反射会进行一系列的复杂动作。一是悬雍垂上,正好盖住鼻腔后部,防止食物进入鼻腔;二是咽部肌肉群收缩,防止食物往前流入口腔或误入「耳咽管」。三是喉头上提,使会厌软骨盖住气管。这样,四通八达的咽喉就只剩下食道,保证了食物能正常沿食管进入胃。而如果吃饭时说话、大声吵嚷或哈哈大笑,都会干扰到这一过程,使食物误入「歧途」,进入鼻腔或气管,引发各种问题。轻则咳嗽不止,重则发生食物堵塞气道,导致呛咳乃至窒息。
口腔周围的腺体包括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以及口腔内眾多的细小腺体。这些腺体每天分泌1500毫升的唾液,如同润滑剂一般湿润食物。
与此同时,胃肠反射性的分泌胃酸,做好进一步分解乳糜状食物的准备。如果做不到「食不语」,人体会由于过度的兴奋和激动处于应激反应状态,出现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失调、胃黏膜微循环障碍、胃酸分泌相对增多、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胃黏膜内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升高和氧自由基產生增加等多方面改变。
中医学强调「食不语」
《黄帝内经》载:「鱼肉果菜,食尽养之」,「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说明食物之于人体的作用为增加五臟之「气」。「食不语」这一原则有助于固存人体五臟之精气,达到养生的目的。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食不语」的饮食原则有利于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第二,「食不语」降低进食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的风险,保障了青少年的饮食安全。同时,广大的成年人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遵循「食不语」的饮食原则,即在进餐时如果无法避免交谈,也应该做到在吞咽过程中保持安静。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