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插图 郑辛遥
主持人 朱凌
嘉宾 曹鹏 著名指挥家 90岁
张建明 中医名家
李昕 私企副总
邵鄒颖 心理咨询师
主持人的话
近日,广电总局叫停两档养生类节目,并出台相关文件,对养生类节目加强审查和监管力度。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广电总局第一次整顿养生类节目。养生类节目不愁收视率,养生类书籍不担心销量,这份热度,反映出人们对于健康的渴求。只是,养生这件事,到底该听谁的?
A 90高龄艺术家:对养生“一窍不通”
主持人:前不久,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了一场题为《“90后”的青春》的摄影展。摄影展上的摄影作品拍摄的是6位90岁以上的艺术家。指挥家曹鹏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您的女儿说,您从来不考虑养生方面的事情,90岁高龄天天忙工作,满脑子想的都是音乐。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工作、生活状态?
曹鹏:我的状态总结起来6个字:一个“静”,两个“动”,三个“和”。所谓静,就是人生要淡泊,不要追求太多名利。我现在每天忙着工作,忙着各个乐团的排练,这些都是做公益,我组建上海城市交响乐团,一分钱没要的。我们这个乐团里都是热爱音乐的非专业人士,没有排练费,大家还做很多公益演出,关爱自闭症儿童。“静”的另一层意思是,在生活中饮食清淡,我每天都回家吃饭,谢绝宴请。
两个“动”,是指 “脑动”、“身动”。“脑动”当然是指动脑子,我自己读谱、改谱、背谱,艺术家要对观众负责。著名的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曾说:“要为演出准备到120%。”我们对待演出,对待观众都应该是这样的态度。我晚上一般工作到十一二点才休息,有时候睡不着就背谱。我的听力依然很好,耳朵好像是跟着经验走的,经验丰富了,耳朵在听音乐的时候格外的敏锐。“身动”是工作之外的运动,我一直喜欢游泳,直到今年5月份之前,我一直保持游泳锻炼的习惯。5月起,游泳馆不让老年人买卡了,我游不成了。过去,我还非常喜欢骑自行车,这也是很好的锻炼。但是现在家里人把自行车锁了起来,不让我骑了,担心安全问题。
三个“和”是指“和音乐在一起”、“和年轻人在一起”、“和家人在一起”。那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离开过音乐,有一年去杭州演出,因为颈椎病,我带着脖套上台坐着指挥,演奏到高潮处,我一激动猛地站了起来,有摄影记者抓拍到了那个瞬间,那张照片后来发在了报纸的头版。
多年来,我一直担任南模中学交响乐团的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现在我还参与好几个大中学生乐团的工作。曾经有记者问我,为何我的演出服口袋,露出的不是白色手帕,而是一抹红色。其实,那是一条红领巾。有一年六一节演出,少先队员给我戴上了红领巾,之后,我就一直保存着,每次演出,都会放在演出服的口袋中。
家庭和睦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一直跟身边的朋友讲,家非常重要,家不和睦,国怎么和谐?我们一家人都从事音乐工作,我每次有演出,一定请夫人到场,排练时也会请她观看。
主持人:您有没有算过,自己每周工作几天?
曹鹏:这个问题曾有记者问过我。我的回答是:8天。我的日子过得很丰富,很感谢社会对我的关心。希望可以用年轻的心一直为大家服务。
B 开朗热心的性格,比吃补品更有利于健康
主持人:李昕的母亲是北京人,今年82岁,身体很硬朗。住惯了老房子的她,不习惯跟子女一起住到公寓房里,一个人住在热热闹闹的南锣鼓巷里。用李昕的话说,母亲很少生病,从不吃膏方进补,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因是性格开朗。您的母亲是怎样一位老人?
李昕:我妈妈真没什么养生秘诀,主要是比较开朗,爱找人聊天。只要条件容许就在胡同里散步,走到哪跟人聊到哪儿,她不光跟邻居聊天,那些到南锣鼓巷游玩的陌生游客,她都可以聊上半天。
我妈妈也是那种比较热心的人,比如院里其他几户人家有孩子在上小学的,下午放学早,回到家里没人照顾,都是我妈妈给看着写作业。她还是个养花高手,好多人家不要的花,连盆都放在大门外,我妈妈就捡回来,放在窗台上晒太阳,浇水,过不了几个月,那些花又都生机勃勃的。她还会去找到那些花之前的主人问,这花儿你们还养不养了?好多人家都会把花儿再拿回去养。只要人家夸上她几句,她就美得恨不能再多搭上一盆花。我父亲是个性很闷的人,他去世比较早,我想,母亲八十多岁还那么健康硬朗,没什么特别的养生之道,要说秘诀,应该就是她开朗热情的性格吧。
C 长寿夫妻走过70年,彼此陪伴最重要
主持人:邵鄒颖的外公今年96岁,外婆93岁,现在家里四代同堂。前不久,小辈们为两位老人庆祝70年结婚纪念。这对令人羡慕的长寿的老夫妻,是怎样一起走过半个多世纪的?
邵鄒颖:我觉得,对他们来说,那么多年一直相依相伴可能是最重要的心理支持。他们会一起出门买菜,一起看电视,有时候,其中一位身体不适要去医院看病,另一位也一定要陪着一起去。
我们家没有请保姆,外公外婆的5个子女轮流过去照顾他们,除了帮着料理家务,更重要的是可以陪他们聊天,讲讲外面的见闻,说说家中第三代、第四代的事情。而每天定时看新闻的习惯,也让外公外婆可以及时地了解外部世界在发生着什么,不会缺少聊天的话题。他们有时候还会看一些热播的电视剧和相亲节目。
主持人:他们会和你们聊起养生的话题吗?你们会给老人家买保健品吗?
邵鄒颖:他们并不刻意关心如何养生,很少吃保健品。保持适当的运动,比如出门买菜;和家人保持良好的互动;通过电视等各种渠道和社会保持连接;偶尔拌嘴但是不会在心里计较,如果要归纳他们的养生之道,可能就是这些吧。
D 膏方进补未必适合今天的都市人
主持人:近几年,不论是电视养生类节目,还是养生类书籍,都一直热度不退,每到秋冬时节,很多中医门诊都排起长队—为了养生大家都找中医开膏方。您会遇到找您开膏方的病人吗?对于养生这个事,您怎么看?
张建明:国家发展了,民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养生自然就会作为一个产业而蓬勃兴起,这既是一个规律,也是一件大好事。但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搞养生的“专家”与追求养生的大众大多迷失了方向。前者谋名利,后者被迷糊。乱象丛生。我早就说过,我的主要任务在于“打仗”,就是对各种顽痼难疾的攻坚克难,而并非养生,所以从不开膏方。承蒙您专程采访,我就破例谈谈个人的浅识。
天下至贵,莫过于人。通过养生而保持和争取健康长寿,是人类永远的向往与追求。但对如何养生,应该要有正确的认识与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很优秀,但其中也有诸如尚古、尚补、迷信与从众的流俗。古代人的生活条件差,劳动强度大,故体质中虚的因素为多为主,吃滋补的膏方可以达到补益的作用。再说在古代,膏方的应用不仅区域有限而且受众也不广,远不像现在成了大众需求与时尚。我们姑且不论古代,就以改革开放35年前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做一对比就不难发现,天、地、人、食、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的体质、所吃的食物、所用的药物—都已经发生了迥然变化。体质大多由虚变强,疾病也由虚变实为主。体内大多以痰、湿、瘀、热、火、毒为主,而虚已非主因。即使有虚,也往往并非单纯之虚而多与上述邪气兼杂。体内垃圾已经多了,再用滋补为主的十分稠厚的膏方进入身体,其利弊不言自明。所以对这些已经客观变化了的事实如果没有正确认识而一味进补,那就成了蛮补,结果自然难以如愿甚至还会加害。
因为人与自然都较以往发生了巨变,所以病谱自然也会因此而必然发生相应的改变。希望大家需要了解的几个常识是:疾病的形成因素除了正虚外,还有邪实。补法不仅不适合所有人和所有病,而且正气也不是越强越好的。大多数人(包括医师)普遍认为要想不生病或者生病后尽快康复,都主要取决于正气即免疫功能的强弱。认为正气是能管住一切邪气的,所以越多越强越好。其实不然。古贤早就说过:“气有余,便是火。”气过度了同样也会致病。我还提出了正气既不能防毒,过度了还会助长邪气的新观点,大量的临床事实与西方医学的新认识都支持这一见解。
E “清”“平”“通”,有利于健康长寿
主持人:除了膏方未必适合所有人群外,还有哪些误区您觉得有必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张建明:国人对健康与康复的方法除了喜用补法外,另一个法宝就是运动。这一行为主要源于伏尔泰“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在国内的广泛影响。对此我的看法主要是两点:一是力度大的运动是会消耗人的正气的,不适合作为养生和康复的主要方法。不要忘了我们传统中还有静养一说。二是主张小动,且无需繁琐地讲究运动方式,只要动动能够保持气血和经络的通畅就可以了。
主持人:关于健康长寿,您作为一位中医名家,是否还能给出一些个人的心得供大家参考?
张建明:在我看来,古今中外的长寿者,无非几个共性:第一,心态平和;第二,饮食以素为主;第三,间歇小动。而我自己总结的原则就是三个字“清”、“平”、“通”。
所谓“清”,有三层意思,一是体内清洁无邪气。二是体质偏凉一些好。三是心境清净。
所谓“平”,就是阴阳平衡,心态平和,正气不亏。
所谓“通”,就是指气道、血道、水道、食道、脉道、心道(精神)都要通畅。
先天因素(遗传基因)和后天因素(生存环境),是决定和影响人的健康长寿的两大根本因素。在后天因素好的情况下,先天的遗传基因是决定性因素。但在生存环境严重恶化的情况下,则后天因素为主。我看过一位高龄病家,全身体检除了发现肺癌外,其它全部正常。尽管她所秉基因长寿,但环境因素照样致命,因为人是自然之子。
现在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严重恶化,所以想要健康长寿,就大多数常人而言排毒要比进补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排毒的方式主要有两个:泻便(通过用药而致腹泻的方法)和出汗,而泻便更有利于排毒。古人曾说“若要长生,肠中长清”,强调的就是肠中清洁对于脏腑保持正常功能从而达到健康的重要性。古代流传下来的“辟谷”的养生方式,其目的也是助人洁净体内的毒素。
国外崇尚简单生活,现在国内也在倡导,我很推崇。心思简单,生活简单。做人做事既应积极有为,也应淡泊名利追求。尽量做到“无所为而为”和凡事“尽人力,顺天意”。养生不复杂,复杂碍养生。
结束语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很多长寿者并未刻意在养生方面花功夫,心境淡泊、家庭和睦是被提到最多的“健康长寿”秘诀。养生并不复杂,名目繁多的保健品、口吐莲花的“专家”,当做浮云就好。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