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
我曾当面问过几位首届国医大师,他们都是八九十岁的高龄了,我问他们:“您是怎么养生的,有什么诀窍没有?”其中一个国医大师说他的养生经验有三条:第一,吃得少;第二,从来不运动(这条不值得推广);第三,一天三包烟(当然这个更不能推广)。还有一位国医大师,他的养生经验也是三条;第一,几乎不运动;第二,几乎不吃热东西;第三,几乎不洗澡。另一位国医大师说他的养生经验有两条:能吃能睡,没心没肺。我接着问他:“那您都吃些什么呢?”他说:喜欢吃肥肉。
这些老人在养生某一个方面,比如饮食、运动,可以千差万别。但是有一条却是共同的:心态很好。换个说法就是懂得“养神”。
养神归根到底就是文化、修养、境界、心情。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体现为基本精神。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经过三次重大的冲击,中国人有一种集体失忆。集体失忆带来的是失语,失语带来的是失态,造成了行为上的失常。
当代中国人应当警醒:我们最大的危机是信仰危机……一个没有信仰、没有敬畏心、没有道德自律的人是可怕的。信仰危机表现为精神支柱的缺失,简单地说就是丢了魂、没了神。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魂、民族的基本精神。
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承续中华文化的道统,寻回游离的魂,涵养恹恹将灭的神,社会、个体都是这个理。养神就是《道德经》里说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要让飘荡在外的魂魄回归身上,“抟气致柔”“复归于婴儿”。
儒、道、禅、医等各家的养生都非常重视养神的问题,儒家讲正心,道家讲静心,禅家讲明心,医家讲养心。而且各家都有自己的境界和次第,儒家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还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道家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还讲“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卓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禅家讲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等五种核心次第,还讲大众、罗汉、菩萨和如来等诸多境界分别;医家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还讲“诵、解、别、明、彰”的为学次第……归根到底都要强调一个“神”字。
就个体来说,神简单地分为两个大类:先天之神与后天之神,也就是识神和元神。元神与识神的关系就是阴和阳、黑和白的关系。没有修行以前,神一分为二一个是元神,代表着神里面好的、正的、光明的一面,是本源;一个是识神,代表黑暗、阴的一面,因后天欲望、妄念、偏见等等东西而长出来。没有修行之前,这种分别自己不知也不觉。修炼到一定境界,才知觉洞察。
元神是先天之神,神通广大,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儒、道、禅三家都讲修炼,修炼到一定程度之后,直觉能力很强大,比如高明的中医,望而知之,若他讲出道理来,他可以说,但是说出来的一定和他感受的有距离。从根本上来说,他是靠“神”在悟,靠“灵性”在洞察。
识神控制住我们时,表现为沉迷于世间的各种事务,生出很多妄念,但是可以自由控制,如飞腾等。识神也就是指引人受控于物欲而做不好的事情的那一个神。本来不敢做的,但当你被识神掌控的时候,你就什么都敢做了,欺善怕恶、吃喝嫖赌样样敢做了。
元神是一个人的最初的,也是最本真的生命意识,这个意识是真、善、美,出生之后,元神被封闭在肉身里。肉身通过眼、耳、鼻、舌等感官来与世界感触,此时人又有了识神,即人根据肉身对现象界的感受而生出欲望、贪念等等。自此,元神就像一个婴儿被关进牢房,不能走出,越来越发挥不了作用,所以,元神虽智却也因闭塞而迷失。
那么,修炼养神的思路就是要使元神从肉身的封闭中解放出来,元神一旦解脱出来,就能神性大显,表现出人生命中最本真的智慧。怎么解救被困的元神呢?就要退识神—减弱识神对自己的控制,也就是减弱自己对知识性内容的依赖。识神退去,元神自然就会成长起来。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