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的方法有许多,有人说练拳应软,有人说练法上应“松”,有的说应静,不一而足。但最合我心的是《武当武术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内涵》一文上说:“太极拳中的柔中寓刚、绵更藏针‘的‘空中’以及形意拳的‘直中’、八卦掌的‘变中’,都是道家思想方法的完美体现。”
其实,不单道家哲学沦及“空”,佛学也多有论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指明了“包容色的空才是真空,以空为基础的色才是妙有的‘即相见性”的结论。“空”不可能是一切万有皆消去以后的、空着的空间,即虚空,相反是包括、统摄一切万有的充实,即妙有。
在佛教的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空成为佛教徒从种种束缚、烦恼、痛苦乃至生死中解脱出来的主导观念。佛教因倡导以观照空理、证悟空性而趋人涅槃之门,号称“空门”:诸佛被尊为“空王”;众生归命佛法。皈依佛教,谓遁人“空门”;人佛门出家者,被称为“空门子”。
同学大师南怀瑾说:“空是学佛的第一步。也是学佛的最后一步。”此话指明了空是静功修炼的起点,也是静功修炼的终点。
不难想象,一些练拳家,借用“空”的理念,衍生与形意拳的“直中”、八卦掌的“变中”不同的练太极拳“空中”的理念。练时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看似摸不着边际,实是敷遍六合,这就是所谓的“空中”,或许这才是太极拳的真正特色!
不过,练太极拳时要做到“空中”。并非易事,必须无欲、用气。
无欲
即破除一切情欲,没有爱憎、乐苦、亲怨等一切情感活动,真正是心如止水,纹丝不动。《华严纤》云“情亡即佛”,《定观经》云“空即无心”,《听心斋客问》提出要练出空的高境界,就应“情识两忘”。所谓“空”即“无自性”,它由原始佛教的“无我”概念发展而来,是佛教反对各种“白性”、“神我”观念,进而对世界作出统一性解释的集中表达。“无我”就是思想上没有先人为主。在武术中,先人为主表现为初学者在说招时的夸夸其谈,自我言说这招如何如何厉害,另一招又如何如何高明,其实都是建立在一己的想象之中,真正应用于实际,只有吃亏,断无成功之理。
王宗岳的《太极拳经》开宗明义指出“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在思想上与传统哲学“无极而生太极”的观点遥相呼应。受此观点的指引,太极拳所有的动作都是以圆弧分,以圆弧合。在武术的大家庭中,不但太极拳有这种特点,形意拳、八卦掌也均以圆弧为本,另有不少其他拳种在劲力的蓄放上。也是以圆弧运动轨迹作为基础,推崇以静制动的战略战术。选择圆弧就是承认在直线攻守上的无能为力,就是为了克服直线的单一性、片面性,使武术在攻守上更成功,更安全。
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以气运身”。若不识空,比如老是想着面前有敌,我将以此招克敌彼招,则运气时只能将气运至身体的某个部分,而非全身。
道家和佛教的哲学本质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种种羁绊、返璞归真,追求一种合乎人本性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对空的理解佛教与老子的无中生有思想和王弼的贵无思想具有异曲同丁之妙。《老子》第十一章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可能正是对这种“空”的理念的最明确表达。在他们看来,心无即是“空”,空是指无心于万物,在物上不生执心,而物本身却是不无不“空”。
不能妙有的“空”只是死空、顽空、断空.不能真空的“有”只是假有妄相。在最真实的意义上的有就是最真实意义上的“空”,即能与真空相通。
用气
一般说来,初练太极拳时,每一拳式的一动一静,一招一式,都有出招应敌的用意,所以此一阶段的练习是在练拳,不是练太极拳。只有当体会到意气运动时,才称得上是太极拳运动。明白这一点就不会把形体动作和意气运动分裂开来。
武禹襄在《十三势行功要解》中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其中所说的“心”按现代语言可称作“意”。“气”是指“内气”、“元气”,这句话的意思是要用意识使内气运行,而运行的内气驱使形体动作。演练太极拳时,只见其动静相济、虚实变换、周身轻灵、节节贯串、滔滔不绝如长江大海,表面看是形体的运动,而实际都是意气的运动所驱使,即拳谱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是也!
总之,“真空即妙有”。
空是佛学修炼的关键所在,修行肤浅的人,由于过分执著于有,而难以做到大彻大悟。在武术修为上,空也是太极拳追求的远景目标,只有舍弃片面、单一的有,才能体认到厚积薄发的空。
《王征南墓志铭》一文在比较少林拳与内家拳后指出: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作为内家拳的太极拳因为不主于搏人,注重以静制动.后发先至。故而成为一个优秀的拳种。
其实,若能真正勘破“空”,也就能真正实现千变万化的“有”。武术的最高境界不是练成多少多少手功夫,而是浑身皆是手,挨着何处何处打。如同《峨眉道人拳歌》所谓“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则必须认识到个别的、部分的招数是形而下的、是有限的;只有整体的、全面的修为才是形而上,才是无限丰富的。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家。当然,修炼之路,永远是崎岖不平的,非花大气力精进不已不可!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那些在崎岖的山路上不畏劳苦勇于攀登的人,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温馨提示:《太极》微信公众号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您联系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