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鲈,何许人也?可能很少有人知道。
但若是提到李鸿章,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这李鲈的名字却没什么内涵,只是因为李鸿章爱吃鲈鱼,他的下人们私下给他取了这么个绰号,慢慢叫开了,他也并不以为意。
李鸿章与外国使者共进午餐
谈到李鲈这个绰号,貌似跟那位北洋的缔造者极不相符,与那位卖国贼“李二先生”仿佛搭不上边儿。是啊,只是因为一个饮食习惯而得来的绰号,也许是最不需要引起争议的,毕竟人们对这位历史人物的争议已经太多,从他活着时到他死去百余年后的今天就没停过。
说起李鸿章,最客气的评价大概也是失败的改革者。最难听的可能就是“杨三死后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康有为说,连戏子都为你李鸿章的卖国行径感到羞愧。这位在共和国的教科书里维新变法的先行者,康先生,康圣人鼓动公车上书,也曾拿李鸿章的《马关条约》说事儿。
对于康先生到底是怎么个人,我不屑与置评。我只说一句,当年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等地募捐革命募的钱,不及康有为假借光绪帝衣带诏募集的百分之一。康有为把这些募款都干了什么呢?投资房地产,招纳小妾……这就是历史教科书里这位维新运动的发起人干的事儿。
康有为一生娶六房太太,70岁寿辰全家合影
胡适先生曾说,“历史是个小媳妇,任人打扮”,所以,对于历史,不应该只看当政者的一面之词,最好多看看第三方,甚至多方的评价交叉思考,才能还原本来的样子。
当然了,对于李鸿章其人到底如何,我们也不妨看看他的自评。人们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李中堂的遗言是什么呢?李鸿章临死前,在病榻上,挣扎着起身,做了一首诗:
一代政治家、改革家、外交家、军事家到此为止了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几乎以一人之力,引领北洋集团,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大幕,且不计毁誉,办外交、修铁路、建工厂、组海军,在保持社会秩序的前提下,应对中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老人到死,都不瞑目,还在说“塞北尘氛犹未已,诸君莫坐等闲看”。那么让我们再看一下另一首诗:
欢乐欲与少年期,人生百年常苦迟。
白头富贵何所用,气力但为忧勤衰。
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
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这是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退休后的晚年诗。
一个是“塞北尘氛犹未已,诸君莫坐等闲看。”
一个是“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
对国家,对民族的态度,我不说,大家自己思考。
关于李鸿章的军政外交的一些轶闻,我在《该给他平反冤昭雪了》一文中已经提过不少,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今儿,就先不对这些争议了百年的事情多加议论了。大时代下的悲情故事暂且搁下,在这个“小时代”里,想跟大家去认识一个那个喜欢吃鲈鱼的李鲈先生,跟着李鲈先生一起学学养生。毕竟,年纪渐长,广场舞还不会跳,着急啊。
其实,李鲈先生的养生调理之法,在电视剧《走向共和》里,也有提及。
李鸿章去见慈禧的时候,慈禧见他精神矍铄,就问他:
“都说办洋务是最难的,你身上担着这么大摊子事儿,为什么看起来那么精神啊?”
李鲈(鸿章)很谦虚的说:
“老臣戎马一生,各种事情千头万绪,为了更好的办好朝廷的差事,平时很注重调理。”
慈禧就很感兴趣,哪个女人不怕老啊,有现成的养生秘诀,还不得听听?
“哦?那你是怎么调理的啊?”
《走向共和》剧照
食不厌精
他说:
“臣于调养之术有三条心得,一是孔圣人说的‘食不厌精’,臣特别喜欢吃清蒸的淞口鲜鲈鱼,下面的人背地里叫臣‘李鲈’。
你看,李鲈先生连吃都能摆出圣人之语,这是什么水平?也难怪,春秋时期,被人们称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的确十分讲究,他的原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越精致越好。肉类切得越细越好。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过米面的数量,酒可以随便喝但不能喝醉。”
《论语·乡党第十》的原文是这么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你们体会体会孔夫子这个劲儿,以后自己做吃货的时候,也好有个挡箭牌不是?咱不是光知道吃,咱是学圣人,有理论依据的。
早起和散步
李鸿章说的第二条心得:“臣每天一次散步,那还是臣的恩师曾国藩在日,教臣做的必不可少的早课。”
慈禧:“巧得很,我也散步,只是在午后。李中堂每次走多少步?我是九百九十九步。”
李鸿章:“九九归一统,太后于散步都是合于天数的。臣却没个章法,只要走得身子微微发热即可。”
慈禧:“你这叫顺乎自然。”
事实上,李中堂说的这一条里,含了两个意思,早课和散步。
在起居上,李常年坚持“黎明即起”。他说“盖清晨之气最佳,终夜紧闭卧室之内,浊气充塞,一吸清气,精神为之一爽,百病皆除……自今春始行此法,身体渐好,食量亦增”。
那些周末不睡个懒觉就觉得辜负周末,是对自己最大的犯罪的懒虫们,能做到李中堂这样黎明即起吗?
除了这早起,第二个就是散步了。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