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1970-01-01 08:00 | 编辑 :中华养生网 | 来源:

原标题:秋季是养肾补肾最佳季节 12款养生粥最补女人

每个人都知道秋季是补肾养肾的最佳季节, 古语有说:男怕伤肝,女怕伤肾。肾虚的女人不仅影响生育,危害健康,还会容颜早衰,那么吃什么才能滋阴补肾呢?小编推荐12款补肾粥,滋阴补肾,让你告别肾虚引起的气色亏损、畏寒怕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女人吃什么补肾?

【天门冬粥】

材料:天门冬15-20克,粳米60克,冰糖适量。

做法:先煎天门冬取浓缩汁,去渣,入粳米煮粥,沸后加入冰糖适量,再煮溶化。

功效:早晚各服一次,能够治疗肾阴不足,阴虚内热,津少口干等症状,有滋阴润肺,生津止咳的功效。

【阿胶糯米粥】

材料:糯米小半米杯,阿胶一片的三分之一,红糖一勺,红枣两粒,枸杞少许,当归一片,北芪少许。

做法:阿胶磨碎备用。糯米洗干净泡一下,红枣、枸杞、当归、北芪洗干净,放进砂锅,开火煮开后用勺子搅一下防止粘锅,然后关小火煮到粥粘,放阿胶碎和红糖,拌匀即可关火。

功效:滋阴补血,补肺润肺,益肾黑发,养颜抗衰老。

【银耳大米莲子粥】

材料:银耳3克,大米50至100克,冰糖50克,莲子15克。

做法:银耳摘净洗好,水浸半小时,捞干备用;莲子去蕊分瓣,水浸一小时,捞干备用。淘洗干净大米,放入锅内,同莲子同煮粥,中火15分钟后加入银耳,武火煮5分钟,后加入冰糖,每天一次。

功效:滋阴补肾。以免助阳外泄,肝木生发太过伤及脾土。

【当归红枣粥】

材料:当归15克、红枣50克、白糖2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将当归用温水浸泡片刻,加水200克,先煎浓汁100克,去渣取汁,与粳米、红枣和白糖一同加水适量,煮至粥成。每日早晚温热服用,10日为1个疗程。

功效:补肾补血,调经活血,适用于肾亏引起的气色亏损,畏寒怕冷等症状。

【益智粳米粥】

材料:粳米50克,益智仁5克。

做法:我们先把益智仁磨成粉,把粳米洗干净放进锅中,放入适量的水,先用大火煮开,再调成小火熬成粥,最后加入益智仁粉末及调味品,再煮一下就可以食用了。

功效:适用于治疗肾虚肾亏引起的腰酸以及腹部冷痛等症。

【桂圆枸杞粥】

材料:30g桂圆肉、20g枸杞、配料80g大米、800ml清水、30g冰糖。

做法:枸杞,桂圆洗干净备用,将大米洗淘干净放进锅里,放适量的水,再放入桂圆冰糖共熬,粥煮开再放枸杞再煮5分钟即可。

功效:桂圆补益心脾,补肾润肺,养血安神,适用于肾虚引起的失眠多梦等症。

【虾米粥】

原料:虾米30克,粳米100克,食用油、盐、味精各少许。

做法:先将虾米用水浸泡30分钟,与洗净的大米同人砂锅煮粥,食用时加入调味品即可。

功效:养肾强肾,补钙壮骨。

【核桃粥】

原料:核桃50克,白米、白糖各100克,清水1公斤。

做法:先把核桃去壳切成丁状,然后放洗净的白米入锅内煮成糊状时,最后倒入核桃丁与冰糖即可。

功效:补气,润燥化痰,滋肺润肠。

【锁阳羊肉粥】

原料:锁阳10克,羊肉100克,大米100克。

做法:将羊肉剁细备用。然后将锁阳倒入锅中水煎去渣,过10分钟后倒入羊肉、大米一同煮成粥品,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调味品。

功效:温阳补肾,适合于肾亏所致的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等症状。

【枸杞大枣玉米渣粥】

原料:玉米渣100克,大枣10个,枸杞15克。

做法:枸杞、大枣用清水淘洗干净,锅中加入清水烧开。下入玉米渣慢火煮至半熟时,下入大枣和枸杞,慢火煮熟,即可出锅。

功效:养血安神,补肝,肾降血糖。

【羊肉萝卜小米粥】

原料:小米150,白萝卜70克,羊肉50克,香菜15克,盐、味精、料酒各适量。

做法:羊肉切丁,白萝卜切滚刀块,香菜切小段。锅中加入水烧开,下入羊肉、料酒汆水,撇去浮沫,捞出用水冲干净。另起锅加水烧开,下入小米、羊肉丁小火炖。肉快要熟时下入萝卜块,炖至米汤粘稠,调味即可出锅。

功效:补虚证,健脾和胃,滋阴肾气,补虚清热。

【长寿粥】

材料:芡实、药仁各400克,山药1500克,糯米500克,人参、茯苓各150克,莲子25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药仁置于热锅中翻炒一下,捞出后研成粉末,糯米也是同样做法。将所有原料混合到一起搅拌均匀,煮成粥品,每天吃2次。

功效:能有效治疗腰酸,尿频能症状,能益肾补气。

《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同样,我们选择养生方法也应该未雨绸缪,不能渴而凿井。《黄帝内经》指出:若不遵循秋季养生规律就会“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导致肾藏精功能受损,进而出现肾虚的症状,所以秋季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早睡早起,情绪平和,收敛神气,勿使心思驰骋。

中华养生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养生专题

栏目排行

  • 常识
  • 饮食
  • 运动
  • 中医
  • 保健
明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