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气温逐渐走低,北方地区也将大地封冻。医生提醒,这个阶段的养生应以“养藏”为原则,补肾藏精,养精蓄锐。特别要注意提高身体各个器官的保暖度,避免“受寒”。
这些器官可得捂严实
人体中的耳朵、鼻子、手、脚都处于神经末梢,血流量少,因此到了冬天格外怕冷。对于这些器官来说,做好保暖显得尤为重要。
1、耳朵。耳朵经常暴露在外,除了耳垂部分有脂肪组织能保温外,其余部分只有较薄的皮肤包着软骨,所以是五官中比较“怕冷”的器官。冬天如果保护不好,耳朵容易长冻疮。低温天气外出时,可以带上帽子或护耳。
2、鼻子。冬天是慢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炎的高发期,特别是立冬之后的“凉燥”更明显,鼻炎成了影响许多人生活的“大麻烦”。专家建议,每天早上以及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或者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另外,由于冬季鼻黏膜直接接触冷空气,其黏液分泌减少,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几率。加上冬季多雾霾,外出时应尽量带口罩防霾。
3、足部。中医认为,“诸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经常保持双足的适当温度可以预防疾病从脚底入侵。因此,在冬季保持足部的温度很重要,也可适当足浴来起到驱寒的作用。足浴跟热水洗脚不一样,水温最好在40℃左右,每次浸泡20-30分钟,泡足后,可以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
4、颈椎。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如风池穴、肩井穴。秋冬风大天凉,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立冬以后,外出时最好穿立领装,或者戴围巾,这样不但能挡住寒风,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好处。
这些器官可得多关注
除了以上这些与冷空气直接接触的器官,很多内部器官在冬季时由于温度变化,会增加其工作负担,更应注意防寒保暖,时刻关注各种变化。
1、血管:遇冷收缩易变脆。血管本身也遵从“冷缩热胀”的原理,夏季炎热血管扩张,冬季寒冷血压下降。气候变化时,血压波动性增大,容易导致脑出血、脑梗死等。特别是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冬季比夏季更难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最好在入冬时做个血压监测,根据情况调整用药量。
2、心脏:最怕温差大。心脏就像人体的发电机,到了冬天,为给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得加倍努力工作。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要护好头部、手部、脚部。外出时要戴手套、帽子、围巾,穿大衣,睡前用热水泡泡脚,夜间上卫生间时要穿上衣服,洗澡时先放热水,等水温合适后再脱衣服。
3、肺:早晨雾气最伤肺。冬季寒冷、干燥的空气,都要经过肺进入体内。此时不加以保护,容易诱发咳嗽等一些呼吸道疾病,还非常容易落下病根,导致来年复发。此时要格外注意养肺,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发生。
4、胃:冬季代谢会变慢。冬季是脾胃病的高发期。天气变冷,胃本身也会有些倦怠,如果食用过冷、过生、过硬的食物会给胃带来额外的负担。此外,冬季人体的代谢变慢,如果此时过度进补,比如吃太多难以消化的大鱼大肉和补品,也容易把胃累坏。因此,从饮食上来说,冬季要多吃温软、易于消化的食物,并尽量做到少食多餐。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