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1970-01-01 08:00 | 编辑 :中华养生网 | 来源:

冬至,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倒数第三个。冬至时节,意味着北方大地开始进入“数九”寒天。朔风凛冽,白雪飘飘,滴水成冰。冬至吃饺子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在我国北方地区,有关冬至的民间谚语有“冬至不吃肉,冻掉脚趾头”,“冬至不摸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一阳生,三九补一冬”等。

按民间习俗,冬季须冬藏、冬补。北方冬至日吃羊肉饺子,源于何时?缘何有这种传统习俗呢?

笔者小时候听第一次听爷爷讲这个故事,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据他老人家讲,古时候,医圣张仲景为官告老还乡南阳(现河南邓州)时,适逢大雪纷飞的隆冬,刺骨的寒风冻得人瑟瑟发抖。

路途,他看多乡亲耳朵被冻,冻疮溃烂,心里非常难过。于是,他下马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购置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一并放置锅里煮熟。然后,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进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食两用面食,布施百姓。

乡亲们服食后,耳朵冻疮治好了,便奔走相告。后来,每逢冬至,当地人们便模仿做着吃。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形成“捏冻耳朵”习俗。再后来,经南来北往传播,取类比像,冬至吃“饺子、扁食”和“烫面饺”便相沿成习至今。

《易经》早有“冬至阳生”的说法。这是因为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可见,冬至前后是人们开始进补的最佳时间。

俗话说,冬季补气,药补不如食补。但滋补也得看个人体质和症状,过多地进食如龙眼肉、荔枝、饴糖、扁豆、山楂、胡桃等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而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银耳等平补类食物,则适合平素保健养生。市场上的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等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

至于冬至饺子肉有哪些讲究呢?中医认为,猪肉寒性大,过食猪肉是造成阳痿的罪魁祸首之一。而阴虚有热,形体消瘦者以及皮肤干燥者,宜吃猪肉。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朱丹溪说过,“猪肉入胃便作湿热,热生痰,痰生则气不降,而诸证作也”。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说:“北猪味薄,煮之汁清,南猪胃厚,煮之汁浓,毒尤甚。”

《本草纲目》之“久食猪肉使人虚胖而肌肉无力”,而羊肉治五劳七伤虚冷。《本草纲目》又有,牛肉能“安中益气、养脾胃,补虚壮健、强筋骨,消水肿、除湿气”。牛筋强筋骨,血虚、骨折病人可食之;牛肝性味甘平,能补血养肝明目,凡疳夜盲、产后血虚、面色萎黄者可多食;牛血性味甘凉 ,能养血理血,滋阴润肤;牛脂能治诸疮疥癣。

冬至日,是“数九”的第一天。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冬至到小寒、大寒期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因此,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强饮食科学管理,以防感冒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冬至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北方农事莫不关乎气候节令变化。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年。观风识天气,适时播种,切莫大意。

冬至没返没祖宗。大地冰封,基本建设几乎停工。传统认为,外出打工或经商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家观念。家是根脉,是灵魂牵系,是安居乐业的基石。

随着现代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礼孝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也在变革,有些人打着移风易俗的招牌,不分青红皂白地抵制传统民俗,这是自取其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任何时候,民族的凝聚力、过节的宗旨不能忘。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主导着人们的生活模式,构建着社会群体的道德规范,培养人们乡土情感,激发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民俗,牵动我们的不仅是乡愁,还有地域文化自信缺失的折射。民俗是地域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

中华养生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养生专题

栏目排行

  • 常识
  • 饮食
  • 运动
  • 中医
  • 保健
明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