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江西省中医院综合门诊副主任中医师 梅丽俊
■杨萌、记者王雳蓓/文
中国江西网讯 “医生,我最近身体总是感觉很困倦,是不是有湿气?”“我最近大便不太成形,是不是有湿气?”“我舌头上齿痕这么重,是不是有湿气?”“我这么胖,是不是有湿气?”……
现代人越来越热衷养生,到了夏天,“祛湿”更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说到“祛湿”的食疗方法,大伙儿都能信手拈来,比如吃薏米粥、茯苓、花椒、冬瓜等等。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湿气产生的原因复杂,盲目使用“健脾利水”的方法,不仅“湿”祛不掉,还有可能起到反作用,损害人体健康。
错误“祛湿”两年,损伤人体津液
南昌的卢先生(化名)特别注重养生,平时会留意学习一些健康科普方面的资讯,然后坚信不疑地严格执行。最近半年,他总是觉得口干、舌头干裂,吃饭感觉痛。他去过一些医院检查,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来,医生怀疑是得了干燥症,治疗后也没什么太大效果,无奈之下来看中医。
“他找到我时,我看了看他的舌头,把我吓了一跳。你可以想象一下,就像一块旱地3~5年没浇过水了。”梅主任告诉记者。
在梅主任的了解和询问下,卢先生说出了他的“养生心得”。原来,卢先生体形偏胖,经常会觉得困倦、身体沉重,大便稀溏、舌苔厚腻,对照下来,他认为自己体内有“湿气”。两年前,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份“祛湿”计划,然后开始频繁吃薏米粥、茯苓皮等健脾利水的食物,直至出现以上症状。
梅主任解释,这是损伤到人体津液了。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之一。津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对人体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比如布散于体表的津液能滋润皮毛肌肉,渗入体内的津液能濡养脏腑等等。如果人体津液长期不足,是会有生命危险的。
湿气产生原因不同,调理方法也不一样
说到“湿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与“脾”有关,那么祛湿就要“健脾利水”,这其实是片面的观点。事实上,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由多个脏腑共同完成,“湿气”的产生不仅与脾、肺、肾关系密切,而且与肝有着莫大的关联。
梅主任介绍,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能调畅三焦的气机,能促进肺、脾、肾三脏调节水液代谢的机能,即通过促进脾之运化水湿、肺之布散水津、肾之蒸化水液,以调节水液代谢。肝的疏泄正常,气机调畅,则三焦气治,水道通利,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反之,如果肝的疏泄功能不正常,就会影响到脾、肺、肾调节水液的机能。
举个例子,现代人生活、工作、精神压力大,如果思虑过多,情志不遂,就容易肝气郁结。人的五脏五行相生相克,肝五行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主生发,如果疏泄不利的话,就会影响到脾的运化。从西医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人肝功能不好的话,他的消化功能往往也不会很好,就是这个原因。所以,针对这类患者的治疗,往往不能单纯地健脾利湿,而要从“疏肝”入手,兼肝阴虚的还要佐以养肝阴,兼脾阳虚的还要温脾阳等等。中药方剂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是“疏肝”和“清热利湿”,根据“湿气”产生的原因及患者体质的不同,调理的方法也不一样。如果原因没有找对,又使用了错误的调理方法,反而对人体有害,说严重点,甚至是在“养病”。因此提醒市民,切不可盲目“养生”,如果身体出现不适,最好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
保持心情愉悦是养生第一要务
梅主任认为,大家重视健康是好事,但一知半解真的很危险。其实像“湿气”、“火气”这样的病症,有时也是身体内在失衡的一种正常反映,并不都像人们想象中那么严重,大家不要自己吓自己。而养生也应顺其自然,不要过度,一般可遵循以下原则:
调节情志,凡事看开。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人如果心情抑郁,思虑过多,疾病就容易“找上门”;如果心情愉悦舒畅,疾病自然就“吓跑”了。很多长寿老人,共同点就是难得糊涂,什么都能看开,不攀比,不钻牛角尖,保持一份童心,活得轻松、活得洒脱。
顺应四时,食在当季。就是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养生,莫要违背。比如,“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做病”。夏天人长期待在空调房里,容易生病,就是这个道理。根据节气吃时令蔬菜瓜果,少吃反季节的食物。
规律作息,健康生活。人最怕折腾,现代人生活方式丰富多样,比如有些年轻人常年吃夜宵,贪玩熬夜,导致湿热郁结于肠胃,久而化火,火又伤阴,伤及阴液,消渴症(糖尿病)就来了。
均衡营养,不要过度。有很多老年人专门吃素或者光吃某种食物来养生,这是不可行的,一来容易导致骨质疏松,二来任何食物都有偏性,比如大多数蔬菜是偏寒凉的,长期偏爱吃对身体不好。其实最好的养生就是要什么东西都吃一点,但也什么东西都不要过度。
(原标题:祛湿不当反致病 专家:保持心情愉悦舒畅有利养生)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