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我曾经因为工作关系,多次来到郓城,经受了不少磨炼,对这片土地感情深厚。”11月25日,在“山东好汉”武林争霸选秀赛新闻发布会现场,出现了一位重量级嘉宾,他就是螳螂拳名家、电影《少林寺》中“昙宗和尚”扮演者于海。新闻发布会结束后,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慈眉善目,言语温和,时常将“谢谢”挂在嘴边。11月25日上午,于海一出现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就引起现场一阵“骚动”。待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几十名记者和观众又将于海团团围住,采访、索要签名和题词。虽然已经75岁,但于海对大家的要求有求必应,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
“于海老师,我们都是看着电影《少林寺》长大的,已经‘认识’你30多年了。”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一句问候,引起现场不少媒体记者的共鸣和附和,于海连说“谢谢”。
“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精湛的武艺,举世无双,少林寺威震四方……”每当听到这首激情澎湃的曲子,人们脑海中就会出现一群武功高强、豪气干云的少林武僧形象。因为这部电影,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重新领略到了武术的魅力;也正因这部电影,让千千万万个观众记住了李连杰以及电影中扮演他师父的于海。
1960年底,于海随同周恩来总理、陈毅外长访问缅甸,1964年后他又出访过美国、法国、土耳其等30多个国家。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在电影《少林寺》中成功扮演“昙宗和尚”一角,并兼任该片的武术指导,从此于海一炮走红,片约不断。
从1982年拍摄电影 《少林寺》开始,于海在后来30多年中先后参与拍摄 《少林小子》《南北少林》《通天长老》《太极宗师》《新少林寺》等近30部电影、电视剧,成为国家一级演员。2012年,年届七旬的他还参与拍摄了电影《太极侠》,在片中扮演男主角的“师傅”,此片系中美联合拍摄,全球发行。谈到武术明星李连杰,于海表示,自己当武术教练比较早,和李连杰的启蒙老师吴彬是同一辈的。“我算是他的客师”,在电影《少林寺》剧组中,于海教过李连杰练陈氏太极拳和螳螂拳。
“我来过郓城多次,农业学大寨时期就到过这里,对这片土地感情深厚。”于海说,“水浒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历史上郓城走出了很多英雄好汉,令后人敬仰。郓城是好汉之乡,武术底蕴深厚,宋江武校作为鲁西南地区武校的龙头,发展得非常好,我一直非常支持,我的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曾经担任这里的名誉校长。”
于海说,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但近年来中国的“尚武精神”有所淡化。“一些孩子显得娇气,不少男孩子缺少阳刚之气,不仅体质弱而且精神弱。”于海忧虑地说,“体质弱表现在,一场体育课下来不少孩子累趴下了甚至出现休克现象。精神弱表现在,感情脆弱,经不起批评,遇到一点挫折就想不开,老师家长批评几句就离家出走甚至作出跳楼自杀等极端的事情。”于海说,练武练到一定境界就是提升人的精气神,他说无论习武还是其他体育运动,除了要求人具有强壮的体格,也需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年轻时通过习武等体育运动,使得自己精神坚强、身体健壮,这对成年后的工作生活都有好处,所以我呼吁社会重视‘尚武精神’。”
1942年7月,于海出生于烟台,自幼体弱多病。为了让其强身健体,于海父亲找到了自己的好友、七星螳螂拳掌门林景山。上世纪50年代初,于海开始跟林景山学七星螳螂拳,后来又学了长拳、器械等。于海介绍,螳螂拳起源于清朝乾隆期间,至今有200多年历史了。师傅不收他学费,“学也不行,不学也不行,就这样练上了武术。”
为了能更准确地领会螳螂拳的精髓,于海选择直接观察螳螂的一举一动。那个时候,于海和上百只螳螂共处一室,根据螳螂的反应和动作,于海潜心研究,反复综合比较,终于在原有的螳螂拳套路基础上作了改良和创新,螳螂拳由此得到了发展,于海因之而被称为一代螳螂拳大师。
1958年于海参加全国业余武术比赛获了奖,当时山东省武术队成立,于海就成为省武术队的一名队员,8年后他开始担任省武术队领队兼总教练,从此就没离开过武术事业。他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荣获剑术、棍术、螳螂拳及全能冠军,成为中国著名的武术运动员之一。
于海习武以来,一直都活跃在武术教育第一线,从事着武术教学,研究及挖掘整理流失已久的武术遗产等各项具体工作。研究各武术门派的精髓,博采贯融并不断推陈出新,达到很高境界,被誉为“武学字典”。他对螳螂拳的研究和发扬,为中华武术事业做出了贡献,奠定了他在国内外武术界宗师级的地位,他的武艺和武德受到了国内外众多武术爱好者的尊敬。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