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干净,不清爽,黏糊糊,爱长痘。
湿热质是一种内环境不清洁,又湿又热,湿热氤氲,排泄不畅的体质。内外皆显得“浊”,不干净。
①《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09年4月9日颁布的国家标准。
② 多种体质并存是多数人的状态,不必过于担心,调整生活方式是有改变的可能的。
湿热内蕴的症状:
湿热体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体质偏颇,主要表现为身体内外皆“不清洁”,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一些症状。
口臭、体味大
身体内外不清洁,就容易形成口臭、体臭,甚至比痰湿体质的体味更难闻。
面色发黄、油腻
湿热体质者皮肤不佳,偏油性,面部经常给人以油腻的感觉。
舌苔、牙齿发黄、牙龈红肿
舌苔发黄牙龈红肿都是体内火气太盛的表现。
大便燥结或黏滞,小便发黄、味大
湿盛则大便黏滞,热盛则大便燥结往往男性阴囊潮湿瘙痒,女性带下色黄,外阴异味大、瘙痒。
面部生痤疮,局部生痈疽
体内湿热之气聚积,就容易生痤疮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恶化成毒疮。
情绪急躁
湿热体质越明显,情绪越急躁易怒还容易紧张、压抑、焦虑。湿热容易导致的疾病:
湿热体质如不及时纠正,就有可能引发多种疾病,主要有皮肤病、肝胆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
湿热容易导致的疾病:
容颜不佳
头发、皮肤油腻,有头屑,毛孔粗大,痤疮较多,色斑,眼睛浑浊、有血丝,眼屎较多,鼻头红赤,口臭,体臭。
皮肤病
脂溢性皮炎,酒糟鼻,毛囊炎,痈疽,疮疖肿毒,体癣,足癣,股癣等。
肝胆疾病
携带肝炎病毒,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肾炎等。
酸痛
湿热体质者易出现筋骨肌肉疲劳、腰酸背痛。
导致湿热内蕴的原因分析:
湿热内蕴体质的形成,先天遗传是一方面,但更多的还是后天不良生活方式所造成的。
肝胆脾胃功能失调
长期饮食不节,导致肝胆脾胃功能紊乱,或者患有肝炎,或者是肝炎病表携带者,都很容易形成湿热体质。
抽烟、喝酒、熬夜
吸烟者往往面容憔悴,牙齿黑黄,喝酒、熬夜则伤肝胆,进而伤脾胃,从而促进湿热体质。
情绪压抑
长期情绪压抑会伤肝胆,导致体内湿热无法疏泄,如果再借酒浇愁,就更易形成湿热内蕴体质。
先天遗传
一些具有湿热体质的父母,往往会将其温体质遗传绐下一代
环境温热
长期生活在湿热杯境中的人比其他人更易形成湿热内蕴体质
滋补过度或滋补不当
滋补过度,或本来己经有内热倾向,又再进补,就很容易促生湿热体质。湿热者的起居养生:
湿热体质者应特别注意对生活习惯的调整,应当避免湿热,舒展关节。精神上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伤心或动怒。
温热者的起居养生
避免温热环境
应当尽量避免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中长期生活或工作,可以适当使用空调。
穿着干爽宽松
应穿着天然纤维质地的衣物,内衣应选择宽松舒适的,不要穿紧身内衣。
不熬夜保证睡眠
熬夜者往往舌苔黄厚,为湿热之兆。每天应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
多运动增加柔韧度
多做舒展筋骨关节的运动,增加身体柔韧度,这有利于肝胆疏泄,缓解紧张焦虑情绪。
温热体质者的精神养生:
做深呼吸
练习深呼吸,使用腹部呼吸。
舒缓运动
跳慢舞,打太极拳,练习瑜伽,气功等。
听轻音乐
听流畅舒缓的音乐,保持心态平和。湿热体质者的四季养生:
湿热体质对季节变化会比较敏感,相对而言,最怕夏季湿热和秋季干燥,因此湿热体质者对四季转换必须认真应对。
春季应多做筋骨肌肉关节的拉伸舒展运动,增加身体的柔韧性,这样可以疏肝利胆,解紧张焦虑情绪。
湿热体质者在夏季会比较难受,体内湿热排泄不畅,此时应多喝水,也可喝祛署清热利湿的凉茶、绿豆汤等,也可常用空调。
秋季比较干燥,对湿热体质者也较为不利,此时应多吃水分多、甘甜的水果,多喝白粥,每天早晨喝一杯淡盐水或挂蜜水
人们一般喜欢在冬季进补,但对湿热体质者则不适宜。湿热体质者应少吃油賦、热最高的食物。
湿热内蕴者的饮食宜忌:
四大原则
少吃甜食或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戒烟忌酒,烟酒都会加重湿热。
少吃滋补药食,滋补过度会加重湿热。
少吃油炸煎烤、烟熏、腌制类的食物。
蔬菜类宜忌
赤小豆 绿豆 惹米 薏迷 四季豆 扁豆 苦瓜 冬瓜 丝瓜 菜瓜 芹菜 荠菜 金针菜 芥蓝 紫菜 海带 竹笋 莴笋 藕
忌 糯米 韭菜 朝天椒 南瓜 土豆 腌大头
荤腥类宜忌
猪肉 泥鳅 鸡胗 猪肚 田螺 兔肉 鸭肉 鲤鱼 鱿鱼
忌 羊肉 狗肉 鹅肉 银耳 燕窝 蜂蜜 麦芽糖
水果类宜忌
荸荠 梨 西瓜 菜瓜 柿子
忌 荔枝 桂圆 枣 葵花子
调味品类宜忌
忌 姜 胡椒 花椒 桂皮 白皮蒜 葱 豆鼓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