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栏目、课程不断上线,内容同质化、效果不佳等问题随之凸显
9.9元终结拖延症,199元购买一年期“家庭教育”攻略,3299元从零开始掌握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和技能……近一两年来,不少互联网平台和微信公众号,都做起了贩卖知识的生意。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为49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235亿元。从“网络上都是免费的”,到逐步形成版权意识,再到音乐平台、视频网站收费会员制的建立,经过十余年时间,“内容变现”最终以知识付费的形式迎来了高速发展。
在各类课程不断上线的同时,质疑也随之而来:卖的不是知识而是焦虑、线上体验差、课程内容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等等。在艾瑞咨询的报告中,即使是中上游内容方的付费产品,平均复购率也仅为30%。
知识付费市场正遭遇成长的烦恼。当支付意愿和支付渠道都不再是障碍后,如何用内容留住用户,是目前知识付费行业最大的课题。
贩卖知识让内容变现
“有时候看推送文章的第一段,我就知道文末要卖什么课程了。”白领何怡的一句话,道出了如今知识付费市场的火热。
在行业内,2016年被视为知识付费元年。但在2014年,《罗辑思维》推出的付费会员制就已可看做知识变现的雏形。当时5500个会员名额在6个小时内即宣告售罄,会员费收入约160万元。
这一案例一方面让自媒体人对内容创作和内容变现热情高涨,一方面也让此前一直提供免费资讯、信息的互联网平台捕获到商机。
2015年底,果壳推出一对一付费咨询应用“在行”,罗辑思维团队推出“得到”。2016年,知乎和喜马拉雅FM入局,前者先后发布“值乎”和“知乎Live”两款知识付费产品;后者上线的首个付费节目则是《奇葩说》团队制作的《好好说话》。为应对竞争,“在行”团队新增了1分钟答疑解惑产品“分答”,获得了超过1000万授权用户。
至此,分答/在行、知乎、得到、喜马拉雅FM作为知识付费平台的四个代表,掀起了知识付费的一轮发展高潮。此后,包括新浪微博、豆瓣、36氪等网站以及许多公众号平台都不断推出新的知识付费产品。
“对平台的信任是一开始我愿意付费的关键原因之一。”一位多次使用“知乎Live”的用户表示,在此之前,他已经使用知乎超过3年时间,选择为某些教程付费“更像是顺势而为”。
事实上,无论是相关自媒体人,还是果壳、知乎这样的知识社区,经过数年发展,都培育出了相当数量的稳定粉丝或用户群体。与互联网早期用户不同,通过视频网站、音乐平台的市场教育,这类年轻群体已形成了版权和付费意识。如果平台能邀请到有号召力的IP“开讲”,让用户为知识掏钱并不是一件难事。以《好好说话》为例,由于《奇葩说》这档节目本身的成功,栏目推出一天之内,就售出25731套,销售额突破了500万元。
另一方面,手机终端技术的进步和支付手段的发展,扫除了内容变现最后的客观障碍。据统计,2017年知识付费用户达到1.88亿人,较2016年增长了102.2%。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