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次行走在鄱阳县,从来没有这一次这么欣喜与振奋。姜夔公园、彭汝砺纪念馆、吴芮祠、陶母坊……一座座文化场馆相继建成;鄱阳湖博物馆、瓦屑坝移民文化园、永福寺塔文化广场、淮王府遗址公园……一个个文化产业项目加速崛起;573个村级宣传文化员、2000多支农村演出队伍、3000多名乡土文化人才……一支支乡村文化队伍在广袤田野生根发芽;古县渡杨梅节、三庙前莲花节、高家岭果蔬节、莲花山柿子节……一场场节庆活动好戏连台。风从鄱湖来,一个充满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的新鄱阳,正阔步而来。
作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现郡县制后首批建县的鄱阳,曾拥有“鱼米之乡、富饶之地”的美名和深厚的移民文化、渔俗文化、戏曲文化、商贾文化、书院文化、农耕文化、湿地文化,有着“中国渔俗文化之乡”和“中国民间戏剧文化之乡”的称号。然而,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落后的科技与交通让鄱阳发展一度滞后。湖边的打鱼为生,山里的荷锄种地,平原的弯腰插秧,有点零星的工业,也只是用于自给自足。戴着农业大县、财政穷县、国家级贫困县等“帽子”的鄱阳,多年来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
2016年8月,新一届鄱阳县委班子面对历史与现实,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是生产力,文化更是生命力。一是要让灿若星河的鄱阳文化点石成金,要将文化大县打造成文化强县。2017年,鄱阳县委1号文件《关于加强鄱阳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意见》,第一次为鄱阳文化发展指明方向。今年8月,鄱阳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使文化资源大县鄱阳成为全国影响较大、全省一流的文化强县”,正式吹响建设文化强县的嘹亮号角。
由“大”到“强”,一字之变,凸显的不仅是鄱阳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更凝结了鄱阳文化发力的智慧和办法。鄱阳是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多。要打造文化强县,首先必须要让先进文化在农村有阵地、有舞台。于是,财政紧巴巴的鄱阳县拿出了5000多万元,同时吸纳民间资金8亿元,全面启动村级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按照一个完好的文化戏台、一个1000平方米以上的文体活动广场等“十个一”的标准,建成农村文化大舞台746个,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9月13日,秋日的午后,阳光正好,修葺一新的油墩街镇墩上村农村文化大舞台,正在上演一出精彩的赣剧《八姐游春》,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驻足观看。“自从有了农村文化大舞台,每逢节假日,各村都是好戏不断,许多村庄还年年举办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村级春晚’呢!”54岁的油墩街镇宣传委员吴探春,是县里宣传战线的“老人”了,提到如今的农村文化活动,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一旁县委宣传部的干部说,如今在农村,打牌赌博的人少了,参加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的人多了;陈规陋习少了,文明新风多了。在鄱阳镇姚公渡村,一场“清洁家庭”的评选活动,掀起了该村整治“脏乱差”、共创生态文明家园的热潮。村里利用微课堂、视频、图片等形式,引导村民改善乡风民俗,今年7月被司法部、民政部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要让文化强起来,不仅要建平台,还要强队伍。去年10月,热爱唱歌跳舞的乐丰镇茨山村村民夏红玉有了另一个身份——村级宣传文化员,负责全村近400户居民的文化宣传工作。“宣传扫黑除恶、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内容,组织大家跳广场舞、打乒乓球、打腰鼓、唱戏等,每逢节假日举办文艺演出,大伙儿的积极性特别高”。像夏红玉这样的村级宣传文化员,在鄱阳有573名。这些“文化管家”,说的是“接地气”的“土话”,提供的是可口的“文化大餐”,进一步丰富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不仅如此,在鄱阳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还活跃着一批批“红色文艺轻骑兵”、文艺志愿者。县里依托中国文联“文艺扶贫奔小康”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扶持和指导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全县有腰鼓队、广场舞队、太极拳队等农村演出队伍2000多支、演员5万余人,每年开展演出10万余场。
好的文化仅仅停留在记忆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好的平台、好的项目作为载体。近两年,县里重点推进了一系列文化项目建设,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从城南到城北一字排开的鄱阳楼、姜夔公园、孔庙文化广场、瓦屑坝移民文化园、鄱阳湖博物馆、鄱阳文化创意园、鄱江书院,在此基础上,积极打造鄱阳(湖)文化传承创新区;从城里到城外散落而至的翼天饶州文旅小镇、鄱阳湖农业园、桃源小镇、永福寺塔文化广场、双港塔重建项目,还有西冶陶文化村、鼎窑艺术农庄、古舟岛古建筑村、祖传窑陶瓷基地……随着社会资本的大量涌入,一个个文化“大块头”、好项目,已经实现了孕沙成珠、串珠成链,正在释放文化产业发展的热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鄱阳文化产业项目投入资金达80亿元。
这两年,无论是在本地生活的鄱阳人,还是回乡探亲的外地游子,都能明显感到,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在4215平方公里的鄱阳大地涌动。
“从现在起到春节期间,我们剧团的档期已被预订一空,一年下来演出300多场,收入大概200万元。”31岁的张钰不仅是县赣剧团的“当家花旦”,还是新上任的剧团负责人。她兴奋地说,“县里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民间赣剧团30个,年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不仅能赚钱,我们的演员去年在全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上还获得了一、二、三等奖,今年新编的大型赣剧正在申报国家艺术基金。”
县里还充分发挥“文化+”效应,将文化与旅游、农业、电商结合。三庙前乡洪曹村依托“一门四相”洪迈、洪适、洪遵、洪皓的优良家风家训,结合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积极弘扬“廉文化”、发展“莲产业”,打造文旅融合项目——万亩莲花扶贫基地,吸纳贫困户209户,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和年底分红,贫困户户均年可增收4000元以上。已连续举办四年的莲花山柿子节,成为提升莲花山旅游品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清晨,一轮火红的朝阳从鄱阳湖东岸冉冉升起,嘹亮的渔歌唱起来,舒缓的渔舞跳起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蜂拥而来。该县成立文化旅游集团,构建以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为龙头,鄱阳楼、鄱阳湖赣剧院、鄱阳湖体育中心、鄱阳湖博物馆、鄱阳湖国家农业公园等一系列带有鄱阳湖文化符号的产业集群,在做大做强鄱阳湖品牌文化的大道上,与湖同名的鄱阳县正在发力。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