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期间,记者走访了北京多个相亲场所发现,老人们为儿女操心婚事的热情并没有因为假期冷却,相亲主阵地甚至从公园转到微信群里。十一小长假,天坛公园游人如织,售票处排起长队。七星石南侧的一片树阴草坪,仿佛隔绝了外界的喧闹,自成一景。(10月4日《新京报》)
在节假日聚集于城市公园“相亲角”的这种相亲,且多还是由父母代劳的相亲方式,可谓一大“中国特色”,这种自发兴起的相亲差不多已经延续几十年。虽然网络社交自媒体早已普及,相亲方式也变得多元化,大数据下的相亲相爱已不算什么新鲜事,但微信朋友圈、相亲圈,还是没有完全取代这类面对面的公园“相亲角”相亲。
事实上,城市公园“相亲角”在全国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随处可见。这种远远看上去更像是劳务市场的“相亲角”,不仅是父母为孩子“代劳”相亲的一个平台,甚至也是独居老人自己“寻亲”的一个好场所。对“相亲角”,不少人感叹:爱情被商品化和功利化了,这是现实的无奈。试想,如果没有这个小长假,那么大家哪还有时间相亲?即便有长假,一些青年不还是“没时间”而父母为其代劳?
当然,并非所有代劳相亲都是因为孩子们“没时间”,而是对婚姻的逃避。而相亲角的出现,证明人们之间交流的空间确实狭窄。如今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这比原来必须用台式电脑上网不知便利了多少。可也正因如此,才使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变得更封闭。别说是两性交往中的恋爱乃至婚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本领都显得有些“退化”。因此,相亲角、网络相亲平台,甚至电视相亲节目的兴起,也就不足为奇。
其实,公园相亲角,即是弥补人们交流短板的一个办法,为单身男女提供了一个结缘的机会,也确实有人在此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公园相亲角与商业化电视相亲节目有所不同,相亲角不收费也不做作,类似一个准公益场所。现代城市生活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节奏快,人们忙学习、忙工作、忙娱乐,忙完后,都少有心情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
然而,正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婚不嫁”者毕竟是极少数人。不少人刚经历了上学、工作等简单的几步人生后,就不知不觉步入了浩浩荡荡的“大龄”相亲行列。恋爱和婚姻是人的自然属性。传统的相亲,即介绍对象,是以介绍人引见男女双方见面相识的方式出现,如今不占主流,因为这种交往方式不符合新时代人的要求。可往往事与愿违,都想自己“遇见”知己,那肯定不现实,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又在哪里呢?
可见,小长假相亲忙,正是因为平时没时间、没空间,这也恰恰是现代人在交流上的一大短板。对此,无论是官方和是民间,都费劲心思去弥补,如开办各种联谊会搭建交流平台等。但毕竟,这类活动属于“瞬间即逝”,起不到更大作用。所以,还是要在生活方式和习惯上加以改变,如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真实世界而非虚拟空间,或积极参加各种“面对面”而非虚拟的联谊活动。而相亲角、相亲会,就不失为好方式。不要认为那太“传统”,那是出于无奈的“优选”,否则,还有更好的办法替代吗?
多数人生活中不能没有爱情,人生需要伴侣,这再正常不过。但寻爱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婚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择偶标准,这无法勉强,别人也无权说三道四。而若想找到理性中的伴侣,首先必须弥补交流短板,这不仅需要社会组织为青年创造条件,也要靠年轻人自己做出适当改变,主动适应日益变化的外部真实世界,以敞开怀抱,结识人生的“另一半”。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