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连中国]“新留守青年”:扎根家乡,筑梦青春
近年来,农村出现了一批“新留守青年”。他们放弃了城市的舒适生活、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回到农村这片热土奋斗创业。在不断努力下,他们不仅实现了自己的青春梦想,还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在城市当年薪10多万元的白领,还是去偏僻的农村种菜、挑粪、喂鸡?8年前,盐城的鲁曼选择了后者,在创业的大潮中,她与爱人从几间破校舍改建的养殖场起步,与村民共同振兴乡村经济,成为全国火鸡养殖行业的老大。
“鲁曼不仅自己养火鸡,还成立合作社,带动村里不少人一起养殖。火鸡养殖成了镇里的扶贫项目,全镇6个村,一共有300多户跟着鲁曼养火鸡。她给周边贫困户免费发放鸡苗,让技术员上门指导,举办技术讲座。”陈甲村党总支书记吕井山说,鲁曼来之前,村里人均年收入1.2万元,现在达到了2.6万元。在鲁曼的带领下,乡镇的三百多名农户,全国的四千多名农民走上了火鸡养殖与销售的小康路,年平均收入增长了约8000元。
“乡村振兴的概念被写进十九大,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互联网、物联网已经打通,农村的配套设施越来越好。”说起乡村振兴,鲁曼认为前景十分美好。“这些软硬条件保证产业可以扎根农村,在农村生存,让城市的人才可以回乡创业,农村的人才能够发挥价值。”
程后发的老家婺源县浙源乡十堡村山深路远,家家户户几乎都是老人孩子照看“孤村”,学生成绩落后,老人生病无人照料,沉寂的村子正经历着辛酸与无奈。
2011年,创业有成的程后发决定返乡创业,造福乡民。“家乡生我养我,老家的老人孩子得不到照顾,我很难过,帮助他们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这一份社会担当,程后发不仅消灭了家乡的“留守现象”,还在大山里创造了致富故事。程后发一次性投资50多万元购买设备,在浙源乡十堡、凤山、里村、庐坑、虹关等地租赁厂房,吸纳1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浙源乡党委书记王根荣说,有的贫困户以前没事干就成天打麻将、玩纸牌消磨时光;如今,他们围坐在就业扶贫车间里打起了“致富牌”。在程后发的带领下,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精神越来越富足,乡风也越来越文明。
在汤阴县创业中心,身着白衬衣的程鹏程侃侃而谈,几名四五十岁的农妇围坐一圈,正认真“听课”。在家乡人看来,程鹏程是个异类:在北京上大学,在郑州就业,最后却回到了小县城。程鹏程却认为,“城市有挣钱的机会,而农村则有实现梦想的广阔天地。”
回乡前,26岁的程鹏程已是某知名化妆品公司河南区域销售经理,年薪50万元。2014年,他孤身回到家乡,从做公众号,做生鲜食品配送到做母婴服务、月嫂培训输出。找月嫂,农村留守妇女最合适。农村人好面子,不愿意说当保姆、伺候人,程鹏程就耐心解释,热情鼓励;村民们手头紧、怕掏钱,程鹏程承诺,培训26天,合格上岗,费用全由公司出;有些人跟不上,程鹏程请来儿科医生、礼仪专家,手把手传技术,一点点教规矩。
创业之初,程鹏程的梦想很简单:“就是拼着挣钱。”几年沉淀,他的想法有了变化:“希望家乡因我的努力而改变,哪怕一点点。我希望自己像树木一样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对大家有益的能量。”
2013年,在武汉大学任MBA联合办学培训部主任的李勇冠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武汉“裸辞”回家乡海南临高种菜。李勇冠以身作则,自己先种植20亩空心菜,全部采用有机肥种植,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管理。45天后,空心菜收割,客户赞不绝口,愿意合作的农户也纷至沓来。如今,临高空心菜已经成规模、成品牌,远销到外省,空心菜地头平均收购价格也大幅增长,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菜”。
多文空心菜“功成名就”走上正轨,李勇冠又开始“折腾”起了“菊花”,成立多郎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46户192名贫困群众以115万元的扶贫资金入股,种植了130亩高山香菊。去年年底,第一批高山香菊售出,每户贫困户获得超过3800元的分红。
“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扩大高山菊的种植,争取带动更多的群众和我们一起脱贫致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李勇冠说。
进入柚子成熟的季节,在福建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溪西红柚园里,一颗颗金黄的柚子挂满枝头,“园主”任三平再次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任三平是典型的“80后”,大学毕业后先是外地务工,2013年回到家乡泉港涂岭镇自主创业。他利用自己家里20多亩荒废的果园,种植红柚创办自己的红柚园,发展林下立体养殖。同时还利用“互联网+”,在网上销售。
经过多年的摸索、学习,如今任三平是的红柚园已初显规模,柚子的产量也年年递增,林下养殖的鸡鸭销售也十分火热,经济效益比外出务工增加了三四倍。果园的创办,还为当地的困难户提供了多个的就业岗位,助力困难群众脱贫。
与许多从事农业项目的人不同,景秀大地生态农场的老板王博是一个80后富二代,大学毕业后他放弃接父亲的班,尝试走自己的路。卖过房子,做过网络,做过营销,还在政府部门上过班,“后来接触到农业采摘园,觉得这一行大有潜力。”
2012年,王博组建当地农户创办了“新博农村合作社”,培训种植技术,搭建先进的种植管理设备,让农户自主管理,大幅度提高了种植产量,使农户们每年收益增加50%,人均增收2万余元。2013年,一个游客无意的闯入使王博萌生了新的灵感,办起了采摘园。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