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马鞍山原创儿童剧讲述少年李白故事 《少年行》入选文化部“征集新创剧目”
日前,2017年度文化部剧本扶持工程“征集新创剧目”戏剧类项目入选名单“出炉”,全国共有10部作品入选。马鞍山市文艺创作室编剧朱雯娟创作的儿童剧《少年行》“榜上有名”,成为全国唯一入选该项目的儿童剧。
事实上,这并不是朱雯娟获得的唯一殊荣。她创作的每个剧本不是得到“国家队”的青睐,就是获得“省队”的垂青。作为一名“入行”仅5年的新人,并非“科班”出身的她,缘何屡屡创作出优秀剧本?11月7日,记者约访了朱雯娟,听她讲述了自己的编剧之路。
立足本土 致力于挖掘马鞍山文化底蕴
日前,朱雯娟精心创作的儿童剧《少年行》,从全国各省市上报的多个剧本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17年度文化部剧本扶持工程“征集新创剧目”戏剧类项目。接下来,文化部艺术司将给予她全面的帮助,为她深入生活采风创作提供支持,并指定专家在创作的各个重要阶段给予结对帮扶指导。
据朱雯娟“剧透”,儿童剧《少年行》讲述了少年李白成长的故事,剧中还蕴含着“马鞍山元素”。“李白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与马鞍山紧密相连,做好李白文章,讲好马鞍山故事,我们义不容辞。”朱雯娟告诉记者,接下来,她还将以北宋著名词人李之仪在姑孰(今当涂)的境遇为题材,以“李之仪与杨姝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创作剧本,进一步挖掘马鞍山文化底蕴,弘扬本土文化。
每年一个剧本,一载一项成果,其中的艰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朱雯娟告诉记者,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她似乎在跟剧本中的几个人一起“生活”,情感也会随着剧情变化而波动。在伏案创作过程中,无数个日夜犹如刹那,不知不觉倏忽而过,每一部有生命的作品诞生之时也伴随着体力与脑力的耗竭。“创作一个剧本,犹如过一生。虽然有很多辛苦,但也充满了别人难以体会的快乐。”朱雯娟感叹道。
虽然创作的剧本屡获认可,但作为一名编剧界“新人”,朱雯娟深知自己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她表示,她将继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剧本,为马鞍山“文化强市”建设贡献力量。
出手不凡 “处女作”就收获编剧一等奖
实际上,对于一名“入行”仅5年的新人,朱雯娟本科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于中山大学,并非编剧科班出身,不过她对阅读和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她日后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次创作便揽获大奖。
2012年,进入市文艺创作室近3年的朱雯娟,突然接到一项创作任务——创作一个黄梅戏剧本。虽然没有戏剧创作经验,不是戏文专业出身,但热爱传统文化的她,却欣然接受了这份挑战。
不知如何着手,买来光盘学习他人的创作成果;没有理论体系支撑,购置专业戏剧理论书籍仔细研读……凭着一股钻劲儿,在专家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数月的努力,朱雯娟的“处女作”——黄梅小戏《心愿》成功问世,并被当涂县黄梅戏演艺有限公司搬上了舞台。
在2012年安徽省小戏折子戏调演中,黄梅小戏《心愿》分别获得了编剧一等奖和优秀演出奖。“初出茅庐”便有收获,让朱雯娟备受鼓舞,激发了她继续创作的欲望。
“一炮而红”的朱雯娟,逐渐进入专业院团的视野。2013年,朱雯娟应邀创作了儿童剧《小雨贝梦幻奇遇记》,成功入选安徽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文化项目,并被市艺术剧院搬上舞台,陆续走进马鞍山多个学校以及南通、苏州、南京等地巡演,引发轰动。
瞄准精品 多个创作剧本深受好评
戏剧创作,就像是螺蛳壳里做道场,需要考虑舞台效果等方方面面。虽然大量的阅读给予了朱雯娟无尽的创作养分,但编剧技巧和创作经验的薄弱,使得她很快就遇到了创作瓶颈。她并没有退缩不前,而是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暂时放下创作,选择继续深造——走进上海戏剧学院进修,进行编剧技巧的系统学习。
进修归来后的朱雯娟,底气更足,创作也更得心应手。2015年,朱雯娟创作了马鞍山首部音乐剧《天使在身边》,被纳入2015年度安徽省“文化强省”建设专项资金项目,荣获“安徽省剧本双年奖”,并在保利院线全国巡演;2016年,黄梅戏《桃花谣》,入选文化部2016年度戏曲剧本孵化计划。凭借本剧,朱雯娟首次获得了“国家队”的关注,并被破格选入文化部举办的“千人计划编剧班”。
2017年,学成归来的朱雯娟凭借黄梅戏《燕子归时》,入选安徽省2017年度戏曲创作孵化计划(大戏)项目、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剧本全都被专业院团采用,或已搬上舞台,或正抓紧时间排演,不久将与观众见面。
在朱雯娟看来,获得“省队”或“国家队”的肯定,既是对她的肯定,也是鞭策,驱使着她用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投入创作当中去,创作出更多人民喜爱的作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皖江在线)
中华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