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1970-01-01 08:00 | 编辑 :中华养生网 | 来源:

  【财新网】(专栏作家 刘枭)“双11”期间,除了买买买,最抓人眼球的,莫过于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联合十一位功夫巨星联合推出的《功守道》。在首批放出的20多分钟短片里,马云以太极傍身,连克泰拳、拳击、相扑、咏春,最终与李连杰饰演的扫地僧对决于约五米直径的圆台上。

  更加令人瞩目的是,除了大荧幕的首秀,马云同时发起了同名的功守道赛事,将于11月15日开打。这份事业的远景,则是希冀通过社会各界的力量,推动太极推手这样一项中国武术成为奥运会项目。

  愿景虽好,可能性有多少?业界对此并不乐观。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有好事者尝试将太极拳搬上竞技擂台。1954年1月17日,香港白鹤拳陈克夫于澳门挑战吴氏太极拳吴公仪,盛名之下,两人却联手上演了一场闹剧,比之街头混混尚且有所不如。要知道,与今年中被痛打的某位江湖骗子不同,吴氏是公认的太极传人,可谓根正苗红,在太极拳向海外传播的过程中亦扮演了十分关键的角色。

  吴氏既如此,太极拳的竞技性可想而知。有趣的是,这场比武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催生了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以及金庸的《书剑恩仇录》,开启了新派武侠小说的浪潮。自此,在文学及影视剧作品的推动下,中国功夫被无限浪漫化与神秘化,知名度节节上升,距离体育竞技却渐行渐远。

  太极拳之外,国人从未放弃过将传统武术推上体育竞技擂台的努力。这其中,既有以个人或门派为单位的比武对擂,香港国术界多次赴泰挑战,无一例外以惨败告终;也有以官方为代表的武术申奥,屡次三番被挡在了门外。

  值得一提的是,与一般理解不同,武术运动未能成功申奥,并非因为国际化程度不够。冲刺北京奥运会失利后,中国官方高度重视相关问题,在武术国际化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至2013年国际奥委会新一轮投票时止,国际武联会员国已从北京奥运会期间的16个发展至149个;同时,代表国际武联在申奥投票中进行陈述的,也是一位练习中国武术的外国人。即使如此,再加上中国官方对此的游说,都未能帮助武术运动拿下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门票。

  种种历史,不禁令人反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进一步的,马云的功守道又能否突破藩篱,为前人之所不能为?

  我们需要将视野放得更加开阔些。

  太极、或者中国传统武术,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一样,都共同面临着现代化命题。现代化,并非西方化,乃是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认同所契合。

  从传统走向现代势必面临着扬弃,片面守旧只会使得这一文化习俗变得落伍而不合时宜。正如现代社会很难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对女性权利的压迫,备受现代竞技体育熏陶的观众们,也不太可能真正认可缺少实战性和对抗性的武术套路表演。

  换言之,太极,以及以其为代表的传统武术的现代化,需要重拾长时期发展中被有意忽略和淡化的技击性和竞技性。就这一点,功守道的确看得明白,将太极推手单独拿出来打擂,而非让各路好手在表演中较高低——单纯的表演很难一较高低,按技术难度计分则又与体操无异。

  但认识到需要突出竞技性,仍只是传承中国武术的万里长征第一步。回顾全球竞技武术的发展历史,即使早期百舸争流,存在门户之见,但只要是在同一竞技规则下发展,基本上都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最终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击打体系。拳击如此,自由搏击亦然,综合格斗(MMA)更是典型。

  以MMA为例,一般认为,“综合格斗竞技”的武术理论发轫于李小龙,起承于中国的咏春;又因巴西柔术在早期UFC比赛中大放异彩,地面技得到高度重视与充分吸收;发展至今天,现代MMA已经完全不是当初的模样,而是融合各家之所长,并经由人体运动科学加以改良。

  太极和中国传统武术如果希望沿着竞技体育的路往下走,类似的改革必不可少,而非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当然,作为全民健身和传统文化,太极和以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武术,依然可以沿着当前的发展轨道继续前行,但基本上也就与体育竞技无缘了。

  不破不立,功守道对太极做出的改良,取太极推手而非全部太极拳法作为比赛方式,或许能收到意想之外的惊喜。资本加持下,太极的推广也将毫无疑问迎来新的浪潮。但千万不能为眼下的成绩沾沾自喜。惟有顺应时代潮流,顺势而为,才能达致理想中的彼岸。在此过程中,变革必不可少,与其拒绝,不如拥抱。

马云推出“功守道” 太极能被竞技市场认可吗

中华养生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养生专题

栏目排行

  • 常识
  • 饮食
  • 运动
  • 中医
  • 保健
明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