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对京津沪渝四地272所高校的1524位男校领导和349位女校领导的调查发现:女校领导总体数量在增长;担任正职的女校领导比例增长、结构在优化;领导班子中女领导的配备率在提高;领导班子中女性数量不断增加。但高校女领导发展也面临重要挑战,表现为:女校领导人数依然偏少、比例偏低;女校领导任职受到传统性别角色定型和边缘化现象限制;女校领导的发展路径偏窄、空间不足,支持性环境也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高等教育和性别平等事业的发展,我国高校女校长及女性领导者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国高校以空前规模配备了女性领导人,她们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作用。对这一群体的研究随之而起,成为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笔者运用定量统计、文本分析、访谈和焦点组讨论的方法,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这一时段的272所高校的1524位男校领导和349位女校领导进行了分类统计和比较分析,以推动相关政策完善,促进高校女性工作者的发展。
四地高校女性领导者数量和规模上的空前发展
随着中国女性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特别是参与各级决策和管理,处在我国教育领域高端的高校女领导有了空前规模的发展。
——四地高校女领导总体数量增长。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272所高校的调查统计,四地高校实际共有女领导349名,占高校领导总数的18.63%。其中,北京89所高校有女领导139名,占该市高校领导总数的20.41%;天津54所高校有女领导80名,占22.35%;上海66所高校有女领导85名,占19.86%;重庆63所高校有女领导45名,占11.08%。其中,天津高校女领导所占比例最高,是重庆高校女领导的两倍。
在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中,有女领导97名,占部属高校领导总数的12.39%;在38所原“985”高校中,有女领导53名,占领导总数的11.86%;在114所原“211工程”高校中,有女领导125人,占领导总数的10.59%。尽管还存在“金字塔”现象,但在重点高校领导人中,女领导也达两位数的比例。
——四地高校担任正职的女领导比例增长,结构在优化。在四地351人次(有领导兼任书记和校长,故以人次统计)的高校女领导中,有40人次女性担任正书记,占四地高校书记总数的15.5%;有18人次女性担任正校(院)长,占四地高校校长总数的7.00%。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校长素质研究”课题组2006年高校女校长占4.5%的统计有所增长。女领导逐渐打破仅仅担任“副职”历史,任职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在女书记的岗位上。
统计还显示,女领导出现在高校领导班子的各个岗位上,在四地351人次的女领导中,女副书记有115位,女副校长有178位,分别占该领导职务总数的26.81%和18.78%,均超过女领导人次18.55%的平均比例。从女性在各领导岗位的情况看,女副书记的比例最高,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我国高校女领导进入领导层的主要路径。
——四地高校领导班子中女领导的配备率在提高。统计显示,大部分高校的领导班子中配备了女干部,我们将之称为女干部配备率。在四地272所高校中,领导班子中配备女干部的高校有198所,占四地高校总数的72.79%。其中,以天津高校领导班子的女干部配备率最高,达81.48%,重庆高校领导班子的女领导配备率最低,达53.97%,上海、北京居中,分别为78.79%和76.40%。
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原“985”高校、原“211”高校的统计也显示,重点高校领导班子中女干部的配备率更高。其中,原“985”高校的配备率最高,达84.21%;其次为部属75所高校,配备率为78.67%,均高于四地高校平均水平,此外是原“211”高校,配备率为71.05%,略低于四地平均水平。
——四地各高校领导班子中女性数量不断增加。在272所高校中,一些高校领导班子中的女性不仅1个,2个3个甚至更多。其中,领导班子中有3个以上女领导的有38所高校,以北京的高校最多,达23所;重庆的最少,仅有2所。
从38所高校的情况看,中华女子学院女领导的比例最高,6位校领导中5位是女性,占83%,但该校是四地高校中唯一的女子学院,不具代表性。除此之外,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领导班子中女性分别占到57%和56%,是北京高校领导班子中女领导人数占比最高的;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城市职业学院是天津高校领导班子中女领导人数占比最高的,分别为71%和67%;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健康医学院是上海高校领导班子中女领导人数占比最高的,分别为60%和57%,此外,上海财经大学班子中的女领导占比40%,是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和“211”高校领导班子中女性比例最高的,包括女正校长。从学校的类别看,艺术学院、财经学院、医学院有可能是女领导数量较多的高校,这与两性在学科专业领域的角色分工有一定关系。
与中国各历史阶段相比,当下高校女领导的数量和规模,成为“中国史上之最”。据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第一位高校女校长出现在1924年,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杨荫榆;旧中国的高校女校长均任职于女子大学,屈指可数。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女校长,突破女子大学任职的“限制”,出现在重点高校或综合性高校等各类高校领导岗位上。德高望重的女物理学家谢希德,1983年出任复旦大学校长,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女校长。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女性出现在各类高校的领导岗位上,其数量和规模,成为中国历史上高校女领导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地高校女性领导者发展仍面临的挑战
尽管京津沪渝四地高校女领导的发展数量和规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中国妇女参政的整体状况相比,与《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指标相比,特别与中国政府承诺的国际指标相比,还面临不少问题。
第一,相对于党政部门女领导的发展而言,高校女领导的人数偏少,比例偏低。没有达到女职工比较集中的单位女领导“多配”的要求。
第二,高校女领导的任职和分工还存在传统角色定型和边缘化的现象。四地女领导缺席的高校一般是所谓“男性主导”行业的高校;担任党务工作的女领导明显多于担任行政工作的女领导;在高校领导分管工作的分工上,也存在明显的传统角色分工的情况。
第三,高校女领导发展的路径偏窄、空间不足。统计显示,几乎一半(49%)的女领导都是由本校提升发展起来的,“其他高校调入的”和“其他非高校单位调入的”女领导比例,都明显低于男领导。说明男领导在高校之间调动和流动的机会明显多于女领导,女领导发展机会有限;其他有关机构女领导的偏少也制约了高校女领导的发展。这不仅是四地高校女领导发展的问题,也是中国妇女参政的整体问题。
中华养生网